翰墨金石传心声
——书法篆刻家高庆春的书艺之路
                                           
 

    学书历程:勤勉问学,倾心篆籀金石
    上世纪六十年度出生于黑土地的高庆春,自幼习书、孜孜不倦,加之聪颖勤奋,取得了丰硕的成绩,36岁时就成为黑龙江书坛的领军人物,也是当时最年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之一,被赫赫有名的西泠印社吸纳为社员。高庆春从习篆和刻印开始学习书法,多年来一直把篆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不断学习、实践、思考、调整中前行。
细数高庆春的学书历程,他从小篆开始学习,临习小篆的好处在于可以锤炼篆书线条的质量、锻炼腕力、规范笔性,这是习篆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可绕过。高庆春由小篆过渡到大篆的学习顺乎自然。无论是《墙盘》、《毛公鼎》等浑穆沉雄一路,还是《散氏盘》等开张雄肆一路他都尝试取法。他写金文发挥毛笔“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特性,注重书写性,不盲目追求铸造痕迹,给自己定了一个方向“在笔墨表现力与金石趣味间寻觅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路”。大篆的笔法最基本的是中锋为主,偏侧锋为辅,要厚重、果断、凝重、肯定,体现力感,运笔过程中特别强调提按,适时调整笔锋和线条的走向。线虽短,但极尽变化,在抑扬顿错中传递节奏感和笔墨韵律。
    高庆春在学习小篆和大篆以后有一个过渡期,关注到了战国金文,取其简约、高古,同时也关注到了黄宾虹,取其用笔、用墨上的生动变化,融入个人理解,但此时虽有所成,但如何发展仍存在迷惘。
    九十年代中期,高庆春第一次见到包山楚简的资料时,就被这种金文时代手写体鲜活灵动的线条和由此而反映出来的神秘的意象所折服,从此关注到简牍帛书。心追手摹,心向往之。因简帛书系民间书手所写,良诱参半,取其形易、取其神难。因此,写楚简帛书应注意取舍和提炼,同时离不开金文的支撑。高庆春以金文为里,简帛书为表,形成当下这一具有简帛书意趣的大篆面目。在实践中,他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掌握金文与简帛书的差异。金文气息内敛,线条短粗、厚重圆浑而有力;简帛书笔调轻松、浪漫,不拘成法,独具韵味。金文是源,简帛书是流;第二,广泛借鉴、融为一体。他取包山楚简之秀逸洒脱、郭店楚简之流走生动、旁参战国纵横家之雄毅刚劲,在理解和领悟中展现楚简的稚朴和浪漫;第三,用金文笔法来融汇简帛书。金文笔法中正浑厚,正可以克服简帛书尖、薄、滑、飘等弊端。可以说掌握了金文的用笔方法是学习简帛书的关键;第四,文字取法上避繁就简。他摒弃过于生僻和过于隶书化的简帛字,使之靠近篆书,增添篆书味道。
    写篆书,特别是大篆对其它书体创作具有潜移默化的辅助功效。由于兼及篆刻创作,高庆春主张印从书出,篆刻自然带有篆书味道;反过来,篆刻对篆书也补充了金石气息和凝重厚重的力感效果,这一点使他的篆书与篆刻有自家面目。写草书也有与篆书笔法相互影响和补益的一面,这既是写篆书带来的副产品,也是书体之间互相通感的结果。

    艺术成就:独创“篆”与“刻”书风印风
高庆春先生是当代实力派书法篆刻家群体中独具风格意识和个性色彩的一位代表人物,这体现在书法和篆刻两个方面。
高庆春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在篆书和草书。他的篆书创作并不仅仅依赖于楚系文字的原生态,而是十分明智地把楚简、帛文字和钟鼎文字相互结合,增加了他篆书风格的自然性,显得朗劲质朴、不与人同,形成了格调高古的气息,具独创之处。现在看到的高庆春的楚系篆书,在大篆与楚简帛结构主次比重的取舍上,主要以简帛为主,确定了一个较新的基调。这种篆书体系是书、印互通和书、印交融的。有了这样的宜书宜印的篆书“专利”,高庆春的篆刻风格塑造就水到渠成了。
    在篆刻成就方面,高庆春的篆刻简淡高古、疏放朗畅,而又不失率真清新。简淡高古是庆春印风的重要特点。在印化处理上,高庆春一方面尽可能把活泼的楚系大篆字体秩序化,另一方面为减少同方向笔画族的重复,他又巧妙地利用石材的特质,予以粗细不同的残损,使其和而不同,增加了耐看度和节奏上的变化,表现出简淡而又高古的意味。
    对于章法的布局,他追求疏放朗畅,借鉴了秦汉印、陶印、封泥、转文乃至齐白石、来楚生的招数,文字的排布以险求胜而不失工稳,且手法多样。他有的印十分注重计白当黑,做到了印印有新思想的贯注、印印有新章法的推出。
高庆春的篆刻既注重“篆”的个性化与丰富性,也强调“刻”的表现性与抒情性。在他的作品里,结字的奇巧、构思的精妙、笔画的穿插挪让、字法的欹斜等均被他巧妙地运用,同时,劲爽、灵动的刀法又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其篆刻作品处处透出作者的灵气与平和的心境,将无限的心灵向往与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出率真清新的风格。
    名家评说:认可、好评、期待
高庆春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书法篆刻界专家的一致好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著名书画家孙其峰、著名书法理论家从文俊等名家均对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有过中肯的评价。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评论道:庆春四体兼擅,近年来则潜心篆书、章草和篆刻。和所有成名书家的道路一样,他始于慎审取法而后独辟蹊径。高庆春独钟楚简,这种篆书与大小篆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书写的,其书写意味浓烈,且与章草有某些相通之处。高庆春对二者用功既久,因而吃得透,理解深,加之本人悟性好,使这本来有相当距离的书体在他笔下,既融汇渗透,又相互鉴借生发。他的书法风格刚毅奇崛,朴茂健劲,书写情趣夺人,大大提升了篆书的抒情表现力。篆书本来是不容易表现个性的,然而高庆春的篆书却有着鲜明的个性,这除了他在艺术上的自信与胆识之外,与他笔下艺术语言的丰富是有密切关系的。高庆春兼擅治印,他把篆书的书写意味表现于篆刻,又把篆刻中的章法甚至刀法借鉴于书法作品,这使得他在书法和篆刻两方面都有着比较丰富的艺术语言。
    著名书画家孙其峰评说:高庆春擅古籀,尤善楚篆,且以楚文入印,酝酿变化,自出手眼,难能可贵。高庆春可谓善学古人者。高庆春的草书、篆书都很好,好就好在很新,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美学形象和价值。这种带有行草用笔的大篆是个新东西,与我们那些前辈比已经向前迈了几大步,这是对头的。
    著名书法理论家丛文俊指出:高庆春用笔的五个特点,一是圆熟劲利,二是势雄力沉,三是节奏明快,四是燥润相间,五是以拗折为奇变。有这五点,即可以做到:体势敧斜而能以大力安之,筋骨强健而不失姿媚,古而能今,与时尚和而不同。高庆春书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其笔势多从楚字,而字形资取多用小篆,以及少量的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文字与隶笔,而熟练地使之熔于一炉,有“似与不似”的用心与美感。庆春不独工篆,其落款的草书也能图熟厚重,既章且今,逸逸草草,别成意趣,与篆书呼应,而精神一贯。
    中国书协理事李一说,仅就书法而言,庆春是当代写篆书的高手,其篆书活脱有生气,有自家风貌。这或许与其多方吸收有关,他既追上古,溯源探本,也注意近现代篆书之走向。更重要的是他写篆而不局限于篆,善于将草法入篆,把古隶、章草的某些元素融入篆书之中,丰富了篆书的表现语汇。高庆春多方吸收又能化为己有,写出了自己的灵性,探索出了自己的路,是很可贵的。
    纵观高庆春的书法篆刻艺术历程,可谓充实而辉煌,他的书风、印风的厚重大气、独树一帜的鲜明个性一定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和激赏。
    已过不惑之年的高庆春倍感珍惜当下良好的艺术环境,心态更趋平和淡定。他最近常书写的“安淡惜福”、“积学储宝”、“万事当从心所安”等或许最能表达他此刻的心迹。他最欣赏著名学者熊十力先生的一句治学名言;“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并坚信书法艺术要靠字内字外的不断修炼和岁月的磨励才能有所成就。
高庆春正在为此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