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萍书法创作七人谈


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胡秋萍成名很早,她是师宗王铎获得成功的优秀书法家之一。其作品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作为青年女书法家能将王铎的风采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可以说实在不易。近年来,正当胡秋萍声名日隆时,她突然一改自己的风貌,推出了一批面目一新的书作,在圈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想这是正常的。就其精神来说,是首先应当肯定的。敢于求新求变的胆识,是艺术家基本特征,如果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甚至是辉煌成就,久而久之就有可能落伍。据悉,胡秋萍近年来为走出一条路子,殚精竭虑,废书千万计。倘若照此下去,作者又有良好的辩识能力,不断地取舍修正,其最终结果应当是乐观的。

刘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胡秋萍擅长行草书,早年先写王铎风格的条幅,较有气势。后来她不断的否定自己,开拓进取,拓宽了创作道路,创作了一些带有探索性的作品,点画厚重,结字欹侧,在原来王铎书法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面貌,在女书法家中胡秋萍是相当活跃较有成就的一位。

郭子绪(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原辽宁省书法家副主席):
    胡秋萍书法艺术笔路之宽,形式之变异,功力之深邃,修养之高深,创作实力之雄厚,在当今书坛并不多见,于巾帼尤为独立特出。
胡秋萍选择了一条自己情有独锺而无比艰辛的艺术实践之路。 “展纸涂鸦竞折腰” “更披赤胆会青云”, “愿守诗心消苦旅,寒灯清茗一孤舟”,“书尽人间天地情”(《浸月斋诗稿》诗句)。由此可见,胡秋萍是走着一条不趋时流的孤独之路,尤其她在艺术创造上的执著、贪恋与虔诚是令人敬佩的,只有当艺术成为你的生存方式以及生命过程的时候,艺术才具有它真实的价值和意义。

王澄(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我所感兴趣的是她近来的作品又添了新面目,特别是行草书。以王铎为基调的,能充分展示其传统功力和承接关系的行草书,早已驾轻就熟,但她并不愿意轻车熟路地走下去,而是颇有激情地做着新尝试,这种新的追求和表现在作品中的变化,对于秋萍的确是“适性随缘”的,是长期自我积淀和当代审美新潮自然迸发的火花。我们看她的这部分行草书,无论笔墨,或是结字,包括大章法,处理的都异常大胆,穷尽变化之能事,显示了她的敏锐的艺术感悟和天才的书法潜能。很显然,这种新的实践,丰富了她的艺术语言,拓展了她的表现空间,为她最终铸成自己的风格,增添了营养,缩短了距离。当二十多个春秋在笔下不知不觉地流过之后,一种纯任心迹流淌的“天成”已在近期的作品中初露端倪。

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总编):
    胡秋萍关注的焦点是“将简单的线条幻化出最丰富的艺术语言。”也就是书法形式美。她的这种创作思想与审美取向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由于她对书法的关注焦点是形式美,所以一切有利于突出形式美的技法都在其选择与创造中。她关心的是在整体形式上的黑白关系,注重点线对整体形式的布白分割,多少参借了美术创作中的形式构成。

周俊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秋萍的艺术道路走得坚实而富探索性。目前她又回到大传统中,深潜于“二王”、魏晋人小楷,并将王铎的势、“二王”的韵,与西方构成诸因素相糅合、希冀得到一种新的语言。这“语言”不是模式,不是希图固定化了的风格,而是一种大的走向。在探索中可能偶然会出现多种意味的面目,但她大的格局不会变,那大约是一种以豪放风格为主,内中充满奇崛之气,既有深厚传统之延续,又具强烈时代风尚的特征,但又仅仅属于她之特征的艺术语汇,我从她近期一些作品中已感到了这种倾向之端倪。她在创作道路上走了一个正反合的“三段式”,已敏锐地触摸到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这种规律会给人以启迪,尽管每人的道路不相同。

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北大书法研究所副所长):
    读了她即将出版的新著《秋萍笔韵》,不由心中暗暗吃惊,其文笔之优美真挚,词章之典雅大气,思想光彩之先声夺人,书法作品之大气精到,令人很难将这恣肆汪洋雄强文风和天风海涛般的大草笔意,同一个温文尔雅微笑着高声叙说的女书法家联系起来。这倒使我感到,她还真有些书法奇人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