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 呈显心灵
--关于画家侯国良 
中国文联副主席 冯远 


     侯国良,黑龙江泰来人氏。农村是他度过田园鸟语的童年之乡。清贫却美好的乡间日子,给他的少年记忆留下了七彩的幻想与憧憬。10岁许家迁城里。本是孩提无虑的岁月,他却常与孤独为伴。在山林野渡、小屋月夜中渡过。向着他的画梦摸索。
     高中毕业时的那场浩“浩劫”,使他失去了报考美术院校的机会。1968年的百万知青潮中,他和他的同龄人一同去了北大荒。在这片黑土地上,他奉献了自己最珍贵的青春时光。11年后,调入哈尔滨画院。
     在艰辛与困苦、失望与渴望交集的生活日子中,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于心灵,寄情于创作之中,诉心底之波澜,颂感世之情怀。在尺副天地间,用自己的心与世人共恸。
     侯国良70年代初在北大荒幸遇贺友直先生。让他醉入连环画。这种讲故事、画生活、说人生、论是非的绘画形式,正可展示他对生活、对事态的感悟与注解。因此他至今还不肯放弃连环画。他创作了表现东北抗日联战斗生活的《李兆磷将军》在土黄的纸底上,运用浓黑的粗线,真实味十足的北方农人造型,实据再现的环境,展现出了一副浓烈、悲壮、抒情的黑土地画卷。之后,他又创作了萧红女士代表作《呼兰河传》的连环画。为此,他几乎遍读萧红全部作品、传略,数下呼兰城。深刻体味到了女作家当年的心境。换位于一个女子的眼睛,去北方农村,去审度旧中国的农民命运,去审度乡情秋草。在表现上一转前者画风,以纤细的线条、淡雅的色彩、土旧的底色,展现出这首凄婉的歌谣。其每一副作品都如独立画作传达出一种意境。他在生活中的厚积,薄发于此,将自己对乡间生活的体味,对农民世事的理解、同情与怨忿,对美好的憧憬与追求……融入《呼兰河传》创作之中。
     侯国良以国画手段画连环画,意在使他的连环画、中国话创作熔为一炉,相映成趣。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着工笔画创作。他觉得,工笔画手段多、表现力强,通过深入刻画、色彩处理、情调把握,正可传达出他心中之境。80年代,他大多以北方乡村人物为题材,兼有动物、场景之作,似可归入他的田园诗创作阶段。90年代,他的思考转向立体空间架构。对民族旧事,对展现眼前的旧照片心动,对英法联军入侵、烧杀抢掠、国人木呆的情状……心颤;他想从旧城之门,审视我们自身命运,去寻找一个民族出路的答案。愚昧、落后的民族,必遭欺辱。这阶段他完成了《旧城洗练》中的《微观》、《辫子》、《玩鸟》等。这批作品较典型地体现了作为思想型作家的侯国良所展示在他创作中的丰富性。在绘画上,他紧紧把握这时期人物的丰富造型和形象趣味,并适当地给以艺术处理、夸张。但手法上又采取工细表现,辅染相应情调,增强作品的观赏性。
     斗转星移,生活幻化。走过半生里程的人的心灵中,大多会升腾出美好、哪怕是曾经苦涩的情结。国良亦如此。近几年中,他多描写民国妇女,以寄寓往日的怀旧情感。如《家园》、《天香》、《花期》属这般心境的作品。在作品视觉上,更注重醇厚、精微、情趣、气氛的烘托处理。追求精而不滞、厚而不板,变形而不荒诞,最终达到意境美。近日又见国良在洒金纸上的一批唐诗小作。没有诗题的诗作,没有诗解的诗画。品读起来倒别有一种韵致,颇有画在诗外,诗在画中之感。细腻、精美,充分发挥了其连环画、工笔画的功力,足见国良匠意独到的治学心态。
     观赏国良作品,在表达意念中,准确把握着严谨与自由、主客体之间的尺度。将传统的理念与今人的时尚感觉巧手相融。看他的画,让你感受到有文人画的气息,又远离文人画。他的画很注重色彩处理,但他不赞成靠向西画,认为各种画之关系应互为敬而远之。正如中国京剧,无论如何北一些人视为该“寿终正寝”之事但寻求创新也不会是改造成西方歌剧,国良是中性画家,30度白酒。我们稍一回视艺术史,便可发现,各类艺术样式都在顺应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但无论如何,又两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艺术的传情性和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传情,不言喻。而独有性,大概就是特有的语言符号和特有的表现形式及手段。假如有一天蜻蜓变成和蝴蝶一样了,那不是蜻蜓的进化,而是蝴蝶的灭绝。
     审视一位成功艺术家的创作轨迹,它必于其生活修养、人品、心境相应。对生活没有感悟的人,也就不会有一颗至情的心灵。麻木的心灵,不可能产生出摄人之作。对于国良的艺术生活是否可以用“成功”来评说,姑且不论,但他在用心感悟生活,用心灵与读者对话,则是真真切切的。友人相聚亦相别,数载只在挥手间。相见、相别不相叹,只因彼此都存留着对生活,对艺术的真诚。相见一笑,万语千言尽载作品中。国良虽将届甲子,但那青春的心态,爱恋生活的情感,依旧存留载谈笑之间。为这,我祝愿国良的艺术创作继续向着地平线的焦点延伸开去。因他自觉还有潜力,脚步还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