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访谈——刘成

记者 李金豹

 
      1.祝贺刘成兄当选为2012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请谈谈感想。
 
      能够当选2012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我感到非常荣幸!“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的评选,以其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严谨的评选规则,越来越受到业内的认可,成为中国当代书法的一个重要品牌,与那么多德高望重而又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大家同列,是自己不敢奢望的事情。我能忝列其中,是专家评委、大众评委和网络同道对我的厚爱,是大家对一个普通职业书法人的支持,是大家推举新人的一种渴望。这对一位普通书法人来讲是一种莫大的关怀和激励,使得大家感到只要努力去做,坚守不懈,都有希望!获得了这一殊荣,并不意味着自己真的成了“大人物”,我很清楚自己的差距,我会默默地、切切实实并一如既往地做好书法求道队伍里的“小人物”,用成绩来报答大家!
 
      2.去年你在吉林省博物馆举办了个展,同时还出版发行了个人的书法创作系列丛书,这应该是对自己学书经历的很好总结,请谈谈办展和出书的初衷。
 
      我执着于书法多年,其间有所得亦有所失,我放弃了大学条件优裕的工作和专业,放弃了仕途发展的机会,放弃了纵横商海、做大文化经营而积累财富的难得机遇,放弃了轻松自在、安逸享受的生活状态,而全身心地坚守于笔耕砚磨、寂寞孤独、魔佛并行的书法艺术探寻之路,完全是想追求一种超然的、自由的、纯粹的艺术生活和精神状态。多年来,自己放弃、回避、压制自我宣传,就是要少受外界干扰,保持一种“静、净、敬”的状态。所以在业内、在世俗圈、在市场鲜见于我的踪迹,以至于经常出现把别人的简历或照片安在我的名下或作品的推介上。书法艺术是一门需要深度交流和要有较高层次平台品鉴的艺术,自己多年连一个小册子都没有,随着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需要有一个展示和总结自己书法艺术实践和理念的东西,这样就突然萌发了搞一个个展,出一系列集子的构想,从拍照、设计、印制、出版到作品装裱、筹备展览、布置展览、开幕式就绪,历时三个月,时间比较仓促。好在自己平素对大部头作品及交流素材的积累,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从容应对。人民美术出版社对于书号审批、校订、印刷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要求,这一系列书法艺术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出版社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期间自己也付出很多,苦辣酸甜、甘苦自知。现在从展览的效果和网络上同道的反响来看,得到了出乎意想的良好效果。这个展览和系列艺术丛书的出版,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普通书法人对书法艺术的个体理解,展示了专业书法作者的艺术生活和创作状态,也多一个侧面让大家了解吉林省书法人的艺术生态和艺术氛围。展览和出版,以我的初衷,是以进为退,总结一下,听听意见,更重要的是还要静下来,默默前行。好比于结婚,总有一个事萦绕心头,仪式办了,也就心静无累了!在这里借《书法报》这个平台,对全国关注和鼓励我的书法同道,包括网络道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3.你的书法创作偏重于篆隶和北碑,古拙而质朴,这与你自身的性格、审美有关吗?
 
      一个艺术家能否沿着正确的艺术道路快速成长,关键取决于你的艺术追求与个人的心性是否共鸣,应顺乎情性,旨趣相合,方能对艺事进步形成助力而事半功倍。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个选择有时是难以取舍的,除了阅历、眼界、学养、灵性外,还需要有定力,不能展览流行什么、领导喜欢什么、大众趋同什么、市场好卖什么,你就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个性,要坚守,尤其是在艺术状态困顿时要有正确的选择,不能人云亦云。提炼和塑造自己的个性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终极目标。我们每个人追求的艺术精神,都要通过我们的作品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追求个性,表达自我,是我们投身于书法艺术的目的所在。我性格内敛,喜欢静处,疏于表达,不擅应酬,虽未达到但我仍坚守于古拙、沉雄、厚重、质朴、简约、内敛、苦涩、萧远的艺术境界,这有时与世俗和大众的审美意趣相去较远,常陷于孤独的境地。我书法创作偏重于篆、隶、楷,偏重于这三种书体中古拙而质朴的那部分,是我的自身性格和审美取向所决定的。古代经典浩若烟海,任凭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饮。
 
      如果你不在乎人家评头品足、不在乎你的字能卖多少钱、不在乎是否参展获奖,那么你就会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和超然的艺术态度。艺术格调的高低往往决定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之路有多远。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俗世界里,选择往往意味着放弃很多...
 
      4.兄在吉林省书协具体承担了很多组织、协调、联络的工作,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你怎么看待它和书法学习之间的关系?
 
      多年以来,我参与、策划、组织、主持了“好太王碑学术研讨会”、“白谦慎学术报告会”、“第六届亚洲艺术节吉林省书法精品展”、“吉林、浙江两省书法联展”等很多大型书法交流活动;策划、组织、主持了多次“国展培训班”,主编、编辑了《好太王碑及北朝十六国刻石书法学术论文集》、《吉林省书法集》,发起并创办了吉林省书协刊物《书法评论》等很多具体的工作。在那些年,书协的经费少的可怜,书法也不像现在这么热,各方面的重视也不如今天,除了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还填补了很多资金,有时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难以协调的事情,很委屈,但想到能为自己喜爱的书法、自己的同道做点有益的事,尽力所能及的贡献,一切都可以释怀了。我认为,书协工作,一定要有一种奉献精神,要有极大的公心,要团结各方面、各层次的力量,化解矛盾,团结起来把书法事业这个蛋糕做大。因为这些工作,我得以深入了解书法活动、展览和发展的环节、脉络,接触了很多大家、高手,开阔了眼界,使自己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书法艺术和书法活动的宏观于微观,这对于坚定和强化我坚守书法艺术之路有很大帮助,自己的成长与吉林省书协提供的机会和栽培密不可分。
 
      5.你和吉林省的很多中青年书家经常在一起交流书艺,有很好的切磋氛围,这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多年来,我从工作和学习的角度结交并团结了一大批吉林省优秀的中青年书家,特别是身处各地市州的基层书法骨干,大家经常在一起深度交流、切磋书艺,还建立起了很深的感情。我愿意把自己满意的作品和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更喜欢听大家的批评和建议,大家在一起,要“鸡蛋里挑骨头”、加油鼓励要有,互相吹捧和恭维就免了。除了书法,道友之间生活和情感上有了困难,大家互相帮助、彼此扶持,形成了和谐而有成效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使我觉得生命更有意义、生活更加多彩、精神有所寄托,也促使我放弃俗务,而一门心思地投入书法。
 
      6.吉林省的书法近几十年来是怎样一个发展脉络,在我们印象中比较深的大多是一些前辈,如金意庵、罗继祖、刘迺中等,现在的整体状况怎样,目前有什么重要工作要做?
 
      吉林省书法近几十年来,大约经历四代书家,于省吾、孙晓野、罗继祖、金意庵、刘乃中等为代表的书坛耄宿为第一代,他们学养深厚,除书法外,在文字、历史、考古、诗词、鉴定等方面都有很高建树;周昔非、吴自然、姚俊卿等书坛前辈为代表的第二代书家,他们苦守传统、功力深厚、技法纯熟,为吉林省的书法振兴和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段成桂、丛文俊等纵横于当代书坛的名宿为第三代书家,他们是最早参与筹建中国书协并在书法组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教育等方面带领吉林走向全国,个人在全国书法占有重要位置的一代书家,这三代吉林省书法的标志性人物为吉林省的书法家树立了典范,他们的书法历程是吉林省近几十年的书法史的高度浓缩。第四代就是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书法作者,这是很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正活跃在中国书坛,以参加各种展览为目标,广收博取,转益多师,眼界开阔,也是目前吉林省书法的中坚力量。我们正处于吉林省书画市场起步,领导及各界重视扶持,生存条件及艺术氛围最好的一个阶段,我们是幸运的。吉林省书法在省委宣传部、文联、书协的领导下,这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可喜可贺!但目前吉林书法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改善:首先是要多开展一些富有成效的、能够切实解决创作问题的研讨;要厘清书法艺术评价的标准;要创立有吉林特色的书法艺术品牌,加大宣传;要明确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死守教条、固步自封的“伪传统”和抛弃传统与经典、自以为是的新潮派都是需要反思的。另外,中青年中的不少作者都不同程度地面临一种艺术困顿,下一步怎么走,很多人都是比较茫然的。另外吉林省的书法队伍建设也出现了断档的问题,70后、80后这些在其他省份比较活跃的群体在吉林省却凤毛麟角、乏善可陈,后继无人。好在有些人已经在行动,很多人放弃工作,走出去学习、深造。穷则变,吉林省书法在各界的支持与关注下,在大家的团结努力下一定会大有希望! 
 
      7.你很爱旅游,有访碑经历吗?你觉得游历对笔下的滋润会起什么作用?
 
      我每年都要几次会同书法同道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山川古镇游历,大多都会住上许多天,白天深入地感受、了解地理人文和风情,晚上与道友肆意挥洒,有时临帖到天明,然后互相点评。多次努力深入到最原始、最古朴、最富有传统文化的古村落,体会最原生态的美,大家常以“红尘古道逍遥客、雅墨诗轩自在人”自娱,每次出行,所得颇丰。对于文化的感知,从书本上得来和从现实生活中体会,结果是不一样的。我收藏古旧碑拓多年,上溯商周甲骨、金文,下至初唐名品,今已略有规模,重点是自己书法所钟情与侧重的碑品,以整拓为主,尤其两汉碑刻、摩崖、刑徒墓志、汉画题刻以及北朝佛道教造像原拓善本,倾心搜求。鉴藏之余,亦必心追手摹,盖如直面古人,与古人接气,感受汉魏雄强、朴茂、稚拙、厚重之风。我曾数次到汉中、嵩山、齐鲁、西安及上海、河南、四川等各大博物院,探访汉中13品、嵩高灵庙碑等汉魏名品,又与拓碑高手多有交往。游历与碑拓鉴藏对我眼力的提高和感知书法艺术的高古气、朴厚气和萧远、苍茫的气息有很大的帮助。我认同书法高格处在拙而不在于巧,品高者气必重厚。实则今人无事不备古人,惟古厚之气万不可及。观摩善本佳拓恰恰能弥补此憾,所以常常在这些纸片前呆坐数小时。我经常把同一个碑的不同时期的拓本与不同的印刷版本在一起比较,多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