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许多追逐梦想的跋涉者来说,
他是个传说——
从一名普通军人到享誉当代书坛的书法家,
从一名餐馆经理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硕士生导师,
他走过了很长一段辛酸的路程,
其中甘苦自知…
在人情冷漠的都市,在关系错综的京城,
他是个真人——
有人称他为“艺术忙流”,经常“喝死拉倒”,
有人称他为“大众亲人”,不断帮人“整事”,
他真正需要的,只是和家人一起在不到50平的筒子楼里
写写画画…
多元激进的书坛,百家争鸣的时代,
他是个智者——
转益多师而能独辟蹊径
将各种可能放大、打通,将很多东西放下、放松
他要做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理性与感性兼备的
独一无二的曾翔
他完成了人和艺术的统一,笔墨和情思的统一,用笔和结体的统一。
 
曾翔书法辑评 
 
曾翔的点画颇有表现力,形象地说,刚毅、倔强、厚实,再加上几分戏谑式的灵动。因为他最早是以二爨的线型虽然厚实,但乖戾之处如果学得不好,会很容易形成习气,从而拒绝与其他线型的掺和与协调,所以近百年来,每见有学爨而僵化的,总不见学爨能渗化的,但曾翔是我见到反爨嫁接帖字,而能谐和的难得的个案。 
当今学书,一般主张碑帖兼习。如果考虑到“先入为主”的现象,那么先碑后帖,或先帖后碑是值得研究的。我以为先碑后帖作为书法入门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由于碑字重造型,塑变的可能性大于帖子,初学者习碑在前,无异加强了结字训练的力度,为日后字型塑变打好基础。其次,碑字点画一般比较厚实,形状相对朦胧,这也有利于日后的塑变。习碑达到一定程度,然后入帖,以帖的高品质的点画来调理碑字点画上的粗糙,这样应该更容易事半功倍,而曾翔正是先碑后帖的成功例证。他的厚实来于碑,灵魂来于帖,两相得益,点画质量自然可观。 
 ——石开(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曾翔学书是以思锐取胜,以智敏代劳。首先是学东西快。别人耽之十日可及者,他可三五日;别人临之十纸可似者,他便三五纸;别人拟之十通可神者,他能三五通。再是学东西像。若摹端丽就端丽,若抚野朴则野朴。学草则畅,追碑能古,扑时人也能抓个八九不离十。三是学了敢用会用。凡他抚摸过的东西,或是他用他的眼瞄摄过的东西,上手入眼之后立即可化用到作品之中(他的印章创作表现得更明显)。 
 
他的灵气往往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学什么用什么上。学书的需要走取法用法之路,这里必须有一个品位格调问题在先。若是学得奇快,用得奇速,一下手便是满纸低俗之字,那这种“灵气”是相当可怕的灵气!曾翔之学取用就正体现在他的鉴择之中。他极少整端和盘、生吞囫囵,可能是取用局部,可能是化用气息,也可能是糅掺感觉。所以,他的作品有时可以切摸到脉络,有时又难以解辨出处。搞艺术必须如此。 
 ——李松(著名书法家) 
 
我看过曾翔写字,没有想到风格豪放的他,下笔很是谨慎,在谨慎中可以看出他是在思考字的结构与笔法。他也很注意用墨,运笔的快慢与墨色的变化是相关联的,他在技巧的处理上大胆、冒险,透着惊人的胆略,而他就是在这样的创作状态中一件件创作着他的佳作。
 ——刘墨(著名画家、文学博士) 
 
解读曾翔的书法作品,不能不叹服其过人的胆略和才情。曾翔首先敢于打破大多数墨客的囿于陈规,他十分巧妙地把书法艺术拓展到美术化的视觉效果方向。在书法越来越脱离文字性实用价值的今天,这无疑是作为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曾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非一刀把传统的文脉割断,而是将传统作了现代审美意趣的变通和延伸。曾翔在秦砖汉瓦、简牍写经、魏晋碑刻等方面用功甚勤,故其作品既有古朴之气息,又有新颖之“款式”。观曾翔近作,其谋篇布局大多采用散点式的满章法构成,或取其疏朗洒脱,或取其茂密遒实,在大小相间、摇曳跌宕的零知己之中求得一种大秩序、大统一。曾翔闲涉丹青,颇谙水墨三昧,故于枯湿浓淡之质最见鲜活,辅以生辣朴拙之线条、铿锵抑扬之顿挫,雄强备而风流出矣。所谓气韵生动者,当作此论。而曾翔闲适、恬淡的创作心态更为他的作品平添了几分质朴自然和率意天成。
 ——刘智先(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书法对于曾翔来说是一种生命状态,而艺术对他来说则是生命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