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随笔之一
        毕加索说:“他如果生在中国,他将成为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洞察到书法线条的艺术魅力所在。东方书法艺术那根神奇多变的线条让西方艺术大师如此的迷恋。而我则在自己二十多年的书法实践中充分地享受和体验到了书法线条的运行之美。起行顿挫犹如音乐、舞蹈的节奏与旋律。中国书法“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由于喜爱国标舞蹈的原故,我则更能感受到书法“无形体而有舞蹈之优美”,并延伸着我的舞蹈之梦。在书法中找到了如何调适我的生活,安顿我的精神情感的方式。在自如、自得的书法语言中体察、丈量、表达自己内心深处丰富细腻浪漫的情感世界。
翰墨随笔之二
        我始终认为,书法是“默默无闻的艺术”因为它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一种很“自我”的艺术。但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第一需要天赋与才气;第二需要有名师引入门径;第三是在掌握娴熟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要有“技近乎道”的执著追求;第四是更为重要的长期积累的综合文化素养。在多年的书法学习中,我有过兴奋、有过迷茫、有过痛苦,而更多的是孤寂。一路走来颇为艰辛,且甘苦自知。好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都留下了我心灵轨迹的变化历程,有我的沉郁、我的哀愁、我的性灵、我的心境在里面。我常在内心中感谢生命的眷顾,品尝自己孤守的成果。欣慰的是自己二十多年来执著的、义无反顾的对书法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未间断过。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坚持就能成功。“冻草暮云无限意,齐家三妹笔关情。此中甘苦唯天识,待到春风满地青。”(自作诗)
翰墨随笔之三
        书法作品能否给观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主要取决于作者内在生命或心灵世界的能动性和丰富性。而个体精神与情感是书家的主观意识和艺术创造力的源泉,并经过笔墨的整合与释放传递情感的内在意蕴,便是其才情的自然流露。
对于我来说,书法是我心灵与情感的寄托,似乎只有毛笔与宣纸的碰撞,才能与心性相契合,笔墨的水乳交融,才能放飞我心灵的翅膀,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书法艺术的海洋之中,在书法创作中透射出一股生机勃勃的鲜活气息,雍容非凡的气质,以及内心深处那些不可言喻的丰富情感和豪迈的性格。
霞之手记
        熊秉明先生言:“书法是中国艺术核心中的核心。”书法是极简的艺术, “通道必简”而唯其极简,所以极难。康有为有论书句云:“书法亦尤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顿悟。”我感觉学习书法很像参禅,一层有一层的境界,高下自别。
霞之手记
        书之势先存于心之势,书写前心如朗月,毫无纤尘,心绪宽松了,笔力自然生动而富于弹性与张力。我在创作中常常能体会到,但凡富于生机之作品都具有势之因素。
霞之手记
        书法的临摹就是为自己思想感情寻找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将传统中符合自己心灵诉求的造型元素从原作上剥离出来,通过对各种书体的反复融合变为自己的书法风格语言。故我每天临池不辍,这样的生活如此惬意!
 
霞之手记
        一本喜临的法帖碑版,一颗恬静的心,一间翰墨飘香的书屋,就可以让我度过十分惬意的一天又一天。
        整个书法学习的过程存在着太多可思可悟的问题。
        今人之意与古人之意相距多远?相互间有多大程度上的契合与悖逆?……这是无法测量的。只有凭借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素养逐渐接近和深入。
        敏锐者得其细腻精微,迟拙者得其粗糙肤浅。

霞之手记
        孙过庭在《书谱》中有“心手双畅”一说。一语道出了书家创作的先决条件。“心手双畅”把心放在首位,可见“心”之切要。西汉杨雄提出“书,心画也”,亦可看出古往今来书者所呈现的书法作品都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得“心”才能应“手”,书法作品最终还是要靠手来实现。书法是笔墨线条的艺术,实现心迹的流露和个性的宣泄离不开手的发挥,手上的功夫便成了书法语言的表达能力。
        书法虽是一种造型艺术,外在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美,而内在更具有一种神韵的美。形式美可以看出书家的书法功底和高雅气质,而神韵美更是书家内在素质和学养的沉淀。心手双畅方能把这二者完美的统一起来。“心手双畅”是我们学书人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和境界。我在书法的世界中寄情修性、游目聘怀,品味其中的奥妙和神采,真是别有一般情境在心头啊!
霞之手记
        刘熙载论草书特色曰:“草书之笔画要无一笔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都要无所不悟。”傅山说:“若不习篆隶,楷行书纵写到妙处,终是俗格。”故我近几年来更加深入地临习了大量的篆隶经典范本:《袁安碑》、《新莽嘉量》、《秦诏版》、《散氏盘》、《大盂鼎》、《石门颂》、《好大王》、《张骞碑》《鲜于璜碑》等碑版,收获颇丰;尤其在大篆中融入行草书的笔意,使其更具书写性又不失篆书的古朴风貌,反之又将篆隶的线条融入行草书的创作中,两者相摩相荡,相得益彰,行之有效。我想,好的作品中要有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又要有传统中没有的东西,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所学的各种书体融会贯通,谓之“化渣”也。

后 记
艺本性所之
●齐建霞
        〓〓我认为中国书法是东方艺术中最具有哲学气息的艺术,他为中国人的审美意向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为一幅有意义的书法作品,除了书法的内容和形质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能体现出作者的某种审美理想和美的追求。也就是说,在有形的作品之中,荡漾着一种“精、气、神”形而上的气息与品格,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
        〓〓母亲写着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和毛笔字,曾在我年幼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因此,我自小便对写字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十六岁那年我支边去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因为能写会画很快就从连队调到团部政治处放电影,做宣传工作,后来回成都从事工会工作,因此写字、绘画、跳舞的这些爱好自然也都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而从未间断过,并深得同事们的好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相继拜了著名书法家谢季筠、何应辉先生为师,深入系统的学习书法,后来又在川大书法大专班和研修生班学习书法和中国文化史,在四川省诗书画院何应辉书法工作室研修班和高研班继续深造,这让我的书法艺术之路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其间,我发现自己对于书法的线条是那么的酷爱和着迷,勤奋刻苦的学书过程当然是不言而喻的。时至今日,临习古代经典书法范本成为我每天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常一写便是好几个小时。书法,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成为一项事业,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我修身养性,调节心情的一种方式。在书法中,我找到了如何调适我的生活、生命,安顿我的精神情感的方式,在自如、自得的书法语言中,体察、丈量、表达自己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我的学书历程始终沿着行草书为主线、篆隶为延伸的脉络进行着,碑帖结合是我学习训练与创作的方向。我认为学习篆隶和魏碑重在吸取碑刻线质的金石气,但二者与行草书创作之融合确实需要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学习与探索过程。碑帖的深入临摹就是为自己思想感情寻找到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将传统中符合自己心灵诉求的造型元素从原作上剥离出来,通过对各种书体的反复融通变为自己的书法风格语言。我在宗法秦汉碑刻、二王帖学及明代王铎、傅山诸家等传统经典范本的基础上,以能出已意为旨。在草书、隶书、篆书、魏碑楷书创作中,崇尚、向往、追求“博大、苍浑、浪漫、绮丽的气象与格局”。此次出版的作品主要是我近四年来的新作,也是对自己二十年来专攻书法艺术的一个总结,我希望它能得到同道们的热心指正。
        〓〓就目前而言,我的书法面貌并没有固定在一个模式上,而是不断地突破自我,否定自我,使自己的书法形式、风格、面貌始终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厚积薄发,取精用宏”这种专精的态度在我心中是一以贯之的。因为不断的更新观念,设立新的目标,才能得以在这崎岖不平的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磨砺、蜕变,化蛹为蝶。
        〓〓生命的短暂并没有留给我们太多做五花八门事情的空间了。好比荷花之所以会开荷花,其根是藕;谷之所以能结谷穗,其种是谷。随着对书法学习的不断深入,每天临池不断,我真正领悟到了书法中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享受到了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人生启迪与开心快乐。懂得了“精于一则尽善,遍用智则无成”之道理,我才得以守住书法并以一种内心的定力和直面人生的勇气面对纷繁喧嚣的世界,不断修炼自己“艺本性所之”的心性。我以为,一花一果,实实在在,生命之精神,情感之灵性便会在书作中慢慢地得以绽放,我愿并将自己的业余爱好变成终生职业。
        〓〓我常常心怀感恩之情,若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自己在书法这条艺术道路上必定是举步维艰的。而我最要感谢的便是自己的母亲,如果不是自小受了母亲的耳濡目染,自己便不会有对书法与生俱来的热爱与执着。若不是母亲帮忙料理家务,默默地支持和关心着我的书法事业,自己也无法心无旁骛地研习书法,自然也不会成就如今的一番事业。,可以说我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有母亲的一份功劳。谨以此书作为献给母亲九十岁生日的礼物!祝福母亲永远快乐开心,健康长寿!
        〓〓我的作品集即将付梓出版,在此深深地感谢恩师何应辉、谢季筠先生对我长期以来的培养与帮助,并特别感谢马安信老师为我编辑此作品集所做出的多方面努力!
        〓〓二○一二年七月五日于挽霞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