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功夫皆入字
——《书法报》王茁访谈
(2013年1月30日《书法报》)

 

        书法艺术网:看您的书法作品,感觉很清雅、文气,您是如何确定这一种书风的?
        王茁:俗话说,“书如其人”,大概我自己就是属于内质比较文静的女子,所以不自觉地就在书写时流露出这种象你们感受到的清雅文气吧。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同道在进入书法殿堂时的自发表现——人性的最初在书法创作上的自然表现。然而在深入书法艺术世界之后,则会自己“性相近、习相远”了,本来静的可能会变得动,本来狂的可能会变得沉,这除了有外在环境的影响外,最主要的我认为还是加入了书者的自觉因素。人本来就是复杂的动物,太纯粹的本真只存在于内心的最深处。有时候我在想,什么时候别人看不清我的内在了,我才开始成熟了,呵呵。

        书法艺术网:中山王铭文字数有限,您是怎么创作出这些作品的,可否谈下心得?
王茁:这个问题曾有很多书友问过我,其实学习古篆的很多朋友都有这个苦恼。象中山王、甲骨文等,遇到字典上查不到的,该怎么办?写中山王的时候我常常参考大篆,用中山王的笔法、大篆的结构。如果大篆也没有这字,通常得用借字的方法,例如古文中没有“风”字,就借“凤”字来用,如果连可借的字都没有,怎么办?好在我写的中山王篆字与秦篆在外形上很接近,而秦篆比较规范,常用的字几乎都可以找得到,我就用中山王的笔法写秦篆的结构。这也是受到吴大澂将小篆融入大篆作品的启发,甚至有时我通篇都是写的秦篆,而用的是中山王的笔法和风格,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创新呢?

        书法艺术网:常说“功夫在字外”,您的诗词、书法、陶器都这么好,跟大家分享一下平时您是怎么做的吧。
        王茁:我还很喜欢跳舞呢,中学的时候还经常在课堂上偷画漫画,唱歌也得过“校园十大歌手”,总之爱好太多啦。“艺术是相通的”这话不知道最早是哪位哲人说的,反正我是信了。更广义地来看,我觉得,所有的生活经历与书法艺术都是可以相通的,通与不通,关键在于人。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怀素见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而顿悟笔法,颜鲁公悲愤吊侄而留千古名帖……这些皆为“通”之范例,乃作一联与诸同道共勉:
用心付情,一切功夫皆入字;
        敷表累意,万千词藻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