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李耘莉
       书法,少年时的记忆和快乐,一段美好的时光。成长后的读书与生计,告别了书法,却总是魂牵梦绕,成为无法抹去的隐痛。及至中原问学游历,让我站在一个新的人生高度,重新拥抱书法,飘荡的心灵终于有了自己的栖息之地。我发现,书法原本可以成为相濡以沫的朋友,成为看世界的窗口,成为驰骋理想的翅膀。这不是梦境,是值得为之奋斗的现实。
       我对传统情有独钟,也受益匪浅。我学书法的顺序是先入古,继而趋时,最后是写出个性。如果说是翻唱古调以传新声,庶几近之。今天的书法已经脱离实用,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加上展厅效应提供了新的平台,不改变观念,并加入主流书法,是没有出路的。而如果趋时忘本,同样没有出路,或者说不会长久,更不会有好的艺术个性。所以,古调新声,是要按照我的旋律来唱。
       怎样锤炼、提升艺术个性?我想,这也和做人一个道理。我喜欢大气,大气才有气象,有气象而能生动,足矣。即便有些枝节缺憾,只要不影响大局就好。古人提倡“假笔转心”,我就想写出自己对传统的理解和取舍,以达成自己的心意。古人也提倡“返朴归真“,朴,是朴素、是天然,真,就是个性,是自我。所以,我不喜欢矫饰做作,广泛借鉴自己觉得有意味、可以丰富作品的东西,把它们用一个曲调唱出来。我的设想是:突破藩篱,而藩篱自在。说突破藩篱,是要破除成见,破除字形和法度的束缚;说藩篱自在,是经过本心、性情剪裁后的作品面目,可以传递书法传统与艺术精神。当然,这是指理想状态,也是今后不断进取的艺术之路。
       成功需要汗水,但更需要方法和学养。读书可以使人聪明,还能激发灵感,增强判断力,提升作品的格调。黄庭坚提倡书卷气,指出学字即成,且养于胸中无俗气,然后才可以拿出来示人,都是针对读书而言。古人从小就读书,尚且如此,何况这正是今天我们最缺的。我现在刚刚尝到一点甜头,还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