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篆书情有独钟
刘晓霞
  学习书法,与整个书法发展的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出版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我们能够更直接的接触到古代优秀的作品,并且拿来当范本学习。而且现在各种学习班也很多,这是我们在学书法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再加上各级书法展览的举办,确实给我们学习书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课堂。但是这样不利的地方就是很容易使我们眼花缭乱,迷失方向。所以我觉得当前的书法学习和创作,最关键的是把握如何去取舍、选择。
  首先说书体的选择,书体有时候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我在学习中,对于篆书投入的时间比较多一些,觉得自己比较喜欢这种书体的表现方式,而从古代流传的作品来看,篆书出现较早,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一度式微,清中期以来才又出现复兴,当代随着书法大环境的改善,名家辈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我比较喜欢这种古老的文字,同时也是认为它有更多挖掘的空间。
  当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只写一种书体的,在实际创作中也通常是两种以上书体的综合运用。因为现代书法的发展是以展览为基本模式,所以形式感在作品中也占相当重要的位置,怎样更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一种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该是一种书体为主,其它一两种书体为辅这样的一种学习模式。把一种书体加强,然后再去发展完善其它的书体。不可能所有的都写,更不可能所有的都精,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临摹和创作之间的转换关系。临摹是在书法学习中的不二法门,而我选择的篆书刚开始以秦篆《峄山》《会稽》二刻石为主,以前写的时候总是想把它写的和原刻更接近一些,后来看到一些大家的临作也不都是这样,关键是如何去体会其精神内涵。尤其是后来看了吴昌硕临写的《石鼓文》,他是以自己的体会来书写的,他一生在《石鼓文》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自称“一日有一日境界”,留下了大量的临帖作品。然而看他的临作,却是遗貌取神的,这也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方面。
  平时学的东西不一定都能用于自己的创作中,那么如何去提炼出能与自己相通的艺术语言为自己所用是临摹向创作转换关键的一步。我觉得学习经典的作品不要盲目崇拜,理清脉络,顺着一条藤儿摸上去更好。我最早是学习秦代篆书,吴昌硕篆书,继而借鉴了一些如杨沂孙、吴让之、王福厂的篆书,眼界渐开。虽然有些杂,但在体系上并没有乱,凡是好的都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

  我们学习这一类的作品除了技法的训练还有更重要的是气息的把握。如何去把握整个作品的气息,把自己的创作风格通过技法的表达确定在一个什么方向上,这既是个人的认知问题,也是其内在精神的体现。我通过学习实践认为写篆书最忌死板,书写状态要放松。书法作品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我更喜欢一些富有金石气的作品,在创作中追求一种宁静又不失灵动、活泼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