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隐居
                               —— 于水
        文亮从广东办个展回京,听朋友们说展览的画全部卖光。我问文亮,广东的市场怎么样?“广东人民喜欢有颜色的,他们叫好彩头,因此开展当天,着色的画全卖掉了。剩了几幅纯水墨的,直到闭幕那天,才被几个搞设计的朋友买走。在广东人看来,一团团黑墨不吉利,叫触霉头”。文亮不紧不慢的娓娓道来。
 
        全世界再找不到像广东香港地区“讨吉文化”这么发达的地方了。比如,广东人一见面问在哪里发财,比北方人问忙什么呢听上去悦耳程度大不同。又如广东人狂爱8,与4结仇。这是一种地域文化,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传染到北方大部分地区。人类总是有趋利避害的诉求,比如你祝一个讨饭的“恭喜发财”他也不会当挖苦听,说不定晚饭就能讨到一只龙虾呢。
       
        广东香港地区画家大都用色比较浓烈,画面比较漂亮,这就是地域文化的反应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亮画展的成功给了北方画家一些启迪,关于色彩的,关于“讨吉”文化的。当然,艺术与市场并非一回事,我看文亮近期的山水画,笔墨淋漓的一点颜色也没有,也许,他根本就没把市场放在心上。
 
        每次见文亮,他都从闲聊中谈到古玩收藏的话题,有时还掏出几个小玩意给我们把玩儿。古董大腕老杨评价,文亮眼力不错。这大概与文亮好读书有关,玩古董一定要有国学底子,若对物件当时的历史文化及艺术审美一无所知,那打起眼来,只有瞎了的份。文亮笑笑:“要不打眼,还要有好的心态,兜里只有买小玩意儿的银子,心里总想着捡故宫国宝的漏,那就危险了”。
 
        画画的人大多痴迷古玩,不少画家卖画的钱转眼又都交给了古董贩子。但古玩这个东西与艺术密不可分,甚至影响画家的品味高下与笔墨的优劣。看文亮的画中笔墨,让人马上联想到他包里的珠子玉器,岁月的包浆,材质的润泽都蕴含其中。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若笔墨不够润泽或缺少古意,到可以向文亮老师学习,玩玩小古董,先提高眼力和手上的感觉。
 
        文亮“北漂”十多年了,严格地说,他不能归“北漂”一族。他没在圆明园宋庄里白手起家过,他是山西画院的职业画家,在太原活得好好的,但他不满足于此,于是进京买房,先后在北京画院、中央美院学习过,为的就是完成笔墨理想。
 
        文亮告诉我,他画画经常十几天不下楼。这是一种想把笔墨弄好的理想状态,是很难得的。现代生活节奏这么快,谁能十几天不被干扰。画家朱新建以前跟我讲,他特想被抓去坐两年牢,那样就可以专心把笔墨问题解决掉。新建说话极致了一些,但画家北鱼也表达过同样的想法。笔墨需要一段时间不间断地研习,才能有个小飞跃。于是,我挺羡慕文亮的。想画画的时候大门不出,想会朋友的时候,开着卡迪拉克上四环,邻居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见相貌端正气质不凡,还以为是影视明星呢。这是一种“半隐居”的生活,时尚的说法叫“宅男”。难怪文亮这几年的花鸟山水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文亮若在太原,每天有各种展览开幕、酒会等着,哪里还能专注笔墨。在中国,开幕式和酒局无疑拖了不少画家进步的后腿。
 
        古代文人隐居大都选择山林。比如王维居于辋川,诸葛亮的茅庐也不会在市区。但现在的老天爷比古时候脾气暴烈了许多,弄个山洪什么的,山居就会被冲跑,隐居者就会有牺牲的风险,因此,文亮的半隐居方式给了我们启发,大隐隐于市,大隐隐于京。至少这样比较安全可靠。
 

        文亮的画风文气而脱俗,大概与他的半隐居式活法有关,唐代的王维也是因为隐居,才开创了中国的文人画。文亮的方式也许会影响画画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