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画当从心中擘述——李文亮绘画刍议

        大凡书画史上能名留汗青的无不是“文书画”三位一体的佼佼者。书画艺术练的是功夫,养的是笔墨、修的是学识、达的是性情。因此文、书、画共同发展是成就一个名家、大家的基本要素。可惜,这种亘古以来的传统普遍被当下浮华所分离,文、书、画分了家,各自独立,似乎还起了矛盾:画画的觉得搞书法的是雕虫小技,一挥而就;搞书法的觉得搞文学的纸上谈兵;搞文学的又觉得搞画的思想浅显。好端端的一家人,却成了相排斥的“敌人”。我想说的是,有这些想法的人其实都不是明智的,艺术相通,载体不同,手段不同,但审美根基相同,那就是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所体现的中国式的形而上审美准则:表现、写意、乐心。因此,能够三者兼修的人,可以说是智者,能够三者都修得好的那是高人。当世高人甚少,但李文亮先生却是当今少有的一位“文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家。有人看了可能会觉得笔者有吹捧之嫌,为了正声名,我得细细道来。

        一、文:辞藻明快以载道

        看了李文亮先生的几篇散文,也算是随感吧。文章文辞干净明快,笔锋疏朗,更不乏幽默。幽默过后的那种对收藏、对艺术、对社会的审视是犀利的,是有社会担当的艺术家。唐代的古文运动倡导“文以载道”,从李先生的简短小文中,我们能够洞察的是艺术家自身的哲学修为,深厚的文化认知能力与作为艺术家的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更有对社会关照的强烈责任感。对于收藏,现在商业气息太浓,而李先生所持的意见“画家收藏研究古代艺术品的目的不是为了占有财富,而是用以滋养性情、补益文化、提高审美,这种“无为而为”的方式和古董商不同,也只有怀着这样的“收藏”心态才能真正达到鉴赏的目的。”(《游物乘心》)“玩古玩毕竟只是品味的消遣,一旦燃起发财的野心,那份清淡的沉醉就会变得很混浊。”(《都不委屈》证明了李先生对于收藏的超越,超越了物质金钱,而直指收藏的本质:“收藏研究”—— 游物乘心。大文豪苏东坡早在千余年前就收藏观念上提出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李文亮先生收藏观与东坡不谋而合,收藏乃“寓意于物”,李先生真君子也。    反复品读先生文章,无不被其笔调的轻松,语言的幽默、丰富的文玩信息以及渊博的国学根基、深刻的社会反思所打动,我想“博观约取”是李先生能成为艺术高手的重要因素。

        二、山水画:笔墨同乎性情    李先生此次展出的是三个系列:拟古图册系列、关门看山系列、信笔遣兴系列等三个系列。对于以花鸟见长的李先生,山水也达到了相当高度。如郭怡孮先生评价到:“文亮在花鸟画创作之余也画山水,我认为他的山水画也有自己的特点,无论是在造境还是自然意趣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格致高、笔墨自由、很难得。”范扬先生如是评价“他在花鸟画创作之余亦偶作山水,他的山水画不同凡响,在我看来一点不输于专业搞山水的画家。”对于诸多大家们的评价,我觉得李先生的山水画是名符其实的。

        李文亮先生山水画表现了一种特定的情怀,笔墨随意而放松,全以水墨胜,似是无法又有法,带有很大的表现特点和暗示隐喻性。通过水与墨的浸润交融,获得了气韵,获得了生命,一切便生动起来,“满纸氤氲”营造出了可居可游的“真”。还有李先生的画,惜墨如金,所谓谓点到即止,表面看是节省,实则却是丰富与丰厚。这里,黑色是一个世界,白色是另一个世界,虚实互补互渗,相互作用,使得画面气息流动,韵致迭出,在“不似之似”中,形成山峦的重迭、逶迤、树木的苍郁以及云水的朦胧混沌。李先生的山、水,于充分的写意中见其情性;屋宇、小桥、渔船、人物等点缀,增其情趣,给人以审美想象的广阔空间。在点、线、面的交织中,在水与墨的激荡互动中,把看似无序的水墨语言统一在一个有序的图式中,让人从一个个充实的精神图案中,获得满足。    

        三  花鸟画:机神之妙出于天    折枝花鸟源于唐代,兴于宋代,在中国画领域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颇受文人雅士所推崇。中国画从宋代开始,苏轼、米芾等士人“玩墨尚意”开始了一个写意的里程碑。写意,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体系,规定了以水墨为物质前提,以直抒胸臆为精神原则的绘画方式。自明代中叶青藤白阳的花鸟大写意的诞生,从此写意花鸟便驰骋中国画坛,不断发扬光大。今得观李文亮先生花鸟画又有耳目一新之感。从临摹的细笔花鸟到遣兴的写意花鸟无不激荡人心,“化古出己”个人风格显著。范扬先生道:他细笔一路得益于钱选、南田,粗笔一路又受益于青藤、白阳、缶翁、白石,其作品无论是细笔的娓娓道来,还是粗笔的直抒胸臆,都是那样有分寸、有涵养。可见之李先生的打入传统、转益多师到自成面目的艰苦卓绝。“从李先生的花鸟画中,我们看到的是 “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把握,“意到笔不到”的画理运用,以及“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形式意味要求,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笔墨绘画语言。

        还有,我能触碰到的是李先生对作品的内涵以及形式表现都很具灵性。“虚实相生”的位置经营,“以虚写实”抑或“以实写虚”,黑与白在虚实的掩映下,我们可以窥测诸多形而上的东西:心灵与自然、与世界的交流。李先生的绘画摒弃了三维空间的真实再现性,而强调心灵、精神的本质性感受和体验,亦即诉诸笔墨时,将这种感受、体验、提升为符号,传达出“致广大与尽精微”的艺术氛围和理想境界。

        四、绘画精神的几个维度述微

        李文亮先生能在绘画上取得突破创新,笔者以为主要是把握好了几个维度。这些维度既符合了传统审美,又顺应了时代风尚,因而是成功的。

        1、“画如其人”的思想要求。中国在“天人合一”与“物我相忘”的哲学思想中关照世界。反映到画中,自然是相承的,画与我的关系,无非是为“我”代言。李先生秉承了“画如人”的观念,并一以贯之。所做之画才具有了丰盈的情感,有情感的画才有生命,才可能活。“他不看重所谓的个人风格,他懂得厚积薄发的重要与“画即人”的真谛。”(范扬评语)“(李文亮)以单纯的语言诉说着自己内心“生命”意义的关爱与体验。”(田黎明评语)都无不证明着李文亮的艺术精神追求。

        2、“以书入画”的创作方法。书画同源已是经典至理。大涤子语录曰:“书与画,天生自有一人职掌一人之事。”说明了书与画的密切关系。绘画在中国画中称谓写画,可见书写的重要性。李先生书法遒劲超逸,楷书得倪云林三昧,行书风流,颇见性情与功力。正是先生的高水平书法入画,起到了敲山震虎的功效。中国画讲笔墨,讲骨法用笔,骨乃构架和体廓,有了书法用笔,自然能够表达出骨力与笔墨。当今很多画家脱离书写、排斥书法,其结果是绘画格调自然落俗。

        3、笔墨与气韵的沟通。大涤子题画诗有“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的经典论述。米芾也说:“笔精墨妙远甚五王之炜炜”清人布颜图道“气韵出于墨,生动出于笔”中国画的笔墨问题是核心问题,而笔墨效果直接影响到气韵呈现。而“气韵生动”在六法中处于核心地位,气韵则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李文亮先生,是非常注重笔墨涵养,进而追求气韵生动的。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绘画讲写生,讲实践,因而读书学习与亲近自然是重要途径,李先生在对话中非常重视这一言论。“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正意义即在于舍小我求大我,以至无我,达本真天然之境。”我想这也是李先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结

        李文亮先生绘画秉承以书入画的原则,在笔墨中追求气韵,一花一叶都关情,让花鸟虫鱼,山川为我代言,实现着“真善美”的基本艺术原则。借用田黎明老师的话说:“他为人淳朴厚德,为艺虔诚执着,正是这种优秀的文化品格,使他的作品给人一种“高古典雅、平和自在”的感受。他看重全面的个人修养和最终的艺术结果,以超然的态度面对当下,作品了无烟火之气。他是中国当代花鸟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2012年11月2日

徐晓洪于慕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