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闺秀 清逸绝尘
——孙瑜花鸟画品赏
陈实
 
       孙瑜: 秉性真淳,厚重柔顺。出生于天津书画世家,她的祖父孙其峰先生和父亲孙长康先生是大家所敬仰的老艺术家。自幼就对画笔感兴趣的她,3岁起就随祖父孙其峰、父亲孙长康学画,后又接受了美院专业系统训练。她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师从于霍春阳、何家英、陈冬至、李孝宣等诸大家,得师真传。后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她擅长写意花鸟画,长于绘鹰、猿、猴、松鼠、麻雀等动物,其画作深得祖父孙其峰艺术之精髓,乃正宗衣钵传人,有着孙氏花鸟画独特标记的画作。她保持祖父所有绘画内容及风格,孙其峰先生的艺术生命在她这里得到传承和开拓,实乃艺林一大幸事!
 
       欣赏孙瑜的花鸟画作品,首先扑面而来的是其独具的气息。花鸟画本为“写胸中逸气”的抒情作品。而逸气是一种神定气闲、超凡脱俗的雅逸之情。只有具有了这种高雅逸致的情愫,才能不为功利所囿,达到雅逸的境界,让作品成为没有俗尘庸垢的逸品。欣赏孙瑜的花鸟画,无论是《秋林白鹰图》、《林间松鼠图》及《白猿图》迎面而来都是睥睨尘俗,清逸绝尘之气质!令人心如清泉荡涤,洗尽尘垢!不难发现,她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散发着胸中的逸气,表现着天真淡简、清远秀逸的审美情趣。其大家之气象,岂是那些醉心于功利,营营苟且之流所能企及!
 
       金石气是孙瑜花鸟画气息的又一特征。金,为刀具,石,为石碑。说孙瑜的花鸟画具有金石气,就是她的花鸟画有中国传统书法的苍茫、浑厚、朴拙的表现样式,有如碑石的硬度、气度和刀刻的趣味。她得祖父孙其峰先生之真传,将书法用笔和刀法用笔入画,彰显出了笔墨酣畅、设色雅丽、宽厚博大之韵致。虽然书画同体、书画同源等说法,早已耳熟能详,但真正将书法用笔和金石用笔,融入到绘画中,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的。这既需要画家有相当深的书法和金石之功,又需要画家能够自觉地将书法和金石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她不单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实现了向文人画的跨越和飞跃。 
 
       文人之书卷气是孙瑜花鸟画作品的又一浓重的气息。往往对一个画家来说,书卷气是指画家表现出来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而对画家的作品来说,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是说能让人从作品中读出文化、读出知识、读出诗意来。之所以人们对一些画家、甚至名家的作品,没有欣赏的激情和品评的欲望,似乎一眼就将作品看透了,再多看一眼的耐力都没有,皆是因其作品没有书卷气,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内涵和底蕴。看孙瑜的花鸟画,能让人沐浴在诗意盎然的氛围中,能让人浸淫在文化积淀的宝库中,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孙瑜能将逸气、金石气、书卷气融为一体,在她的花鸟画中得以尽情地表现,像清风一样扑向读者,这既是难能可贵的,也奠定了她成功并成为花鸟画大家的基础。
 
       势在花鸟画中,指的是构图。而如何“取势”?这对花鸟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笔墨相生之道全在于势,势也者往来顺逆而已。而往来顺逆之间即开合之所寓也。”孙瑜的花鸟画作品,能够生意盎然、层层掩映、情趣横生,就是做到了取势的开合布意。
 
       她在构思花鸟画构图时,多是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对应突出的主体和作为陪衬的宾体,已经在脑子中形成了一个轮廓,将主体景物置于适当的位置,让宾体部分作为映衬,形成宾主显明、疏密有致、前后贯穿、左右得当、错落跌宕、变化掩映的格局,即讲求画面的严整,给人以全景式的观感;又注重画面的疏朗,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写意花鸟画与工笔花鸟画和其他作品的不同点是:是用写的速度和功力来作画的,落笔后容不得丝毫的犹豫,须笔笔到位,因而在作画前就应该有整体的构思。主体落定后,客体才可根据与主体远近、掩映、疏密的对比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主体与客体形成相互顾盼、联系紧密、气脉贯通的格局。
 
       从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五十一章)来理解“势”的话,其花鸟的各种形态也属势的范畴。如花蕾是一种势,花绽放也是一种势;叶片静止是一种势,叶片随风摆动也是一种势;鸟息是一种势,鸟飞翔是一种势,鸟啄食也是一种势……因而,势关乎花鸟画的一叶、一藤、一花、一鸟、一石。而孙瑜对画面中所需要的各种势,把握的是到位的,能够对叶、藤、花、鸟、石,都分出主体和客体,将主体部分的用笔、用墨、用色与客体部分的用笔、用墨、用色,严格地区分开来,繁与简、浓与淡、显与隐、工与写,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无论是猿、猴、松鼠、麻雀、鹰等动物,飞动的灵性恰到好处地点缀在山水之间,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无不显露出鲜活的灵性,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中的动物在传神瞬间透着对大自然的向往而跃跃欲试;动中的精灵在飞翔奔腾中透着一股厚积薄发的激情而酣畅淋漓。无论孙瑜的大幅作品,还是小幅作品,这种“势”的营造,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就会让人产生百看不厌、百品不烦,越看越品,越有嚼头,越有味道的感觉。
 
       她在“势”的营造上,既遵循了前人总结出的“密中有疏,疏中有密”、“密处越密,疏处越疏”、“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理论,也突破了这一原则,大胆地进行着探索和创新,用能够充分表达主题效果的画面,来摸索着自己的规律。而孙瑜的这种大胆探索和创新,往往来自于她对自然景物和现实生活的写生,把她在写生活动中撷取的美景,通过自己的意识加工,展现在画面上的结果。现实中的很多美景,是需要去发现的;而将现实中的美景,用自己的笔墨语言描绘下来、展现出来,且突破前人的理论范畴和造势原则,是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笔墨功夫的。
 
       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省市联展并被各大报刊、杂志刊登,部分作品被展馆收藏。作品《秋趣》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天津市美术作品展览”;作品《春在枝头》荣获中日国际文化交流金奖;作品《疾雪舞回风》入选首届全国女警官书画作品展;作品《觅食图》荣获第三届全国公安系统“卫士之光”优秀奖;《秋趣》荣获首届中国岩彩画展“天雅杯”优秀奖;《春风》荣获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艺术联展铜奖;作品《听泉图》被黄海艺术博物馆收藏。
 
       艺术功力已臻化境的孙瑜,在继承孙氏画风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假以时日,必成卓然大家,在画坛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