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膺的创作姿态

文/樊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今天的许多年轻画家多急功近利,心气浮躁相比,张筱膺的心态显得很平静。这也决定了她可以沉潜下来,以一种非常平和和闲适的状态进行创作。
        我曾有意“考”她,当然也是为了看看她的创作心态。一次她来看我,我让她到我的画案前,随意画两笔给我看看。她并无扭捏和推脱,很闲适的铺开纸,提笔即作,不是那种兴笔涂抹,画的竟很认真,勾皴点染不见半点马虎。我从她这个很“随意”创作姿态中看出张筱膺对山水画创作的一份自由和闲适。
        张筱膺的创作姿态让我想到我的一篇谈论中国画家笔性与修养问题的文章。我在文中提到要用一种“减排法”修炼画家的笔性,也就是要艺术家从主观的内心排除减去一些东西。庄子在《大宗师》里讲到“外天下”,“外物”,“外生”,就是一种减排法。所谓“外天下”就是将一般人所关注的世事杂务排除掉,所谓“外物”就是将一般人所心系的贫富得失计较抛弃掉,所谓“外生”则是将一个人的生死能置之度外。在庄子看来,惟其如此,才能接近“道”,即“见独”。这种排减法,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
        我认为,古哲先贤这些言论对于我们当今的时代,特别是对当今的画家是极有意义的。如今时代的物质文化十分发达,可用一个来概括:“多”。“多”是丰富,但“多”也有问题。老子曾说:“多则惑”。如今时代不仅物质繁“多”,而且形形色色的于扰和诱惑也“多”。画家可以从中获益,也可以产生困惑。实际上,有很多人钱多了,名头也多了,应酬更多,因而困惑必然会纠缠其心。当然不否认有的人对此仍乐在其中而昏昏然不知所“惑”。可是有一点却很明显,这对于审美创造是不利的。        我很庆幸地从张筱膺的创作姿态中发现,她的艺术直觉竟与我的观点非常契合。这种直觉也自然地对她的笔性有了直接的影响。
        对画家来说,艺术直觉只是“意象”形成的条件之一。要将这心中“意象”呈现出来,必须通过“笔性”来表现。如果说意象是修养的内在规定的话,那么“笔性”则是修养的外在显现。在我看来,张筱膺的山水用笔很好的传达了自己的心中意象,似乎也有了自己的一些面貌。张筱膺的习画经历很幸运,从鲁美中国画专业毕业后,先后考至南京艺术学院和上海大学,拜在方骏和王孟奇这些先生的门下,应该说,得到了很好的指导,没有走什么弯路和歪路。当然,对中国画家来说,笔墨技法需要通过学习得到锤炼、修润,但画家笔墨特殊的“腔”,也就是他的风格面貌,却是来自他的先天禀赋。一个画家笔墨有了特殊的“腔”,有了特殊的形态和风调,那么他与风格境界的距离就不远了。
        对于创作中的中国画家来说,张筱膺还很年轻,无论是境界的修养还是笔性的修炼,都处在一个提高和发展的阶段,但从张筱膺目前的创作姿态中,我发现她具备形成自己风格境界的禀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