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说

                     ——乙庄
        最早提出气的是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明万物由一气而生,人的精神也是由整体生命所发出的,是气聚的产物。
        “气”是中国传统审美重要的组成,“气”在中国美学史上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描述是南朝画家谢赫,他在著名的绘画六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并列为首法。我们也知道六法之难,气韵为最,“一气”说,给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注入了独特的滋养。
         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来品书画,也是字字入木三分。其中雄浑、高古、典雅、洗炼、含蓄、飘逸、旷达等,都是艺术的气韵和意境所在。《二十四诗品》将“饮之太和”作为其诗歌哲学之根基,太和之气就是宇宙创元之气。大道将行,不假它物,它无言无为,却可化有万物。天地之心,就在于阴阳惨舒之变化。书道就是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生气流于笔墨行间。 
         气也分气韵和气象的不同: 气象属实,属虚中实;气韻为虚,为实中虚。气象与气韵——形质交合而得韵,是为气韵,气韵脱形质而后化象为气象。气韵若动、若变、若修、有动词意;气象若静、若状、若果、有名词意,气韵如西方极乐,高不可攀;气象如返璞归真,大巧若拙。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也讲“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古人也道出了得“气”的不容易。在中国书法与绘画中特别强调“写”,就是用笔的书写性。以书入画是中国画用笔最重要的要求,用笔自始至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气需从何得来?是要从自己的心神来,神即心灵深处的现观。单靠功利只能再现某一家书的风格,我们一定强调修心,只有本身在心灵深处自然的涌出气象和气韵,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素问•举痛论篇》:“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馁,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昊则气泄,惊则气乱,穷则气耗。思则气结。”人的精神活动是不能脱离生理生命。
        气正画则正,养气对我们从事传统书画的艺术者来讲是第一重要的,古代有成就的书画大家不但在艺术上卓有成就且多高寿,就是他们除了善养自己的太和之气外,更注重身心双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