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印三栖艺术家芦海娇

 
褚哲轮 /文
 
        象形文、甲骨文、先秦两汉篆刻、绘画,是中国书法篆刻与绘画历史演变的一条基本路径。治印、书法、绘画,无形当中,卢海娇走过来一段同样的艺术历程。
 
        封泥、名印、古玺,模、铸、刻,泥、铜、玉、石,从秦汉到元明,篆刻完成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艺术演变。然而,当我们今天以纯艺术的心态面对恣肆博大的秦汉篆刻的时候,何以取法来创造属于当代的篆刻艺术呢?古为今用,悦目当下,取其一而为我所用,对于一位磨砺多年的篆刻家来说并非难题。因为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产,择其一个元素放大,足以建立起个人风格。但海娇的篆刻艺术,在治元朱文印和古玺印的同时,却反其道而行之,从成熟的篆刻形式回到鸟虫篆。鸟虫篆源于战国,流行于两汉,经历了长时间演变,又复兴于明清而盛于今。鸟虫篆华丽繁复、缜密优雅的姿态,激发了海娇无限的艺术想象力,通过把鸟虫形象向文字过度中的象形意味人格化处理,化繁为简,拓展了鸟虫篆印的内含和外延,创造出了一种绮丽、含蓄、韵味悠长的篆刻艺术。自名曰:“鸟虫篆意象印”。中国艺术一向以写意为重,不计形似,在似与不似之间。而“意象印”,正得其意而实其名。
 
        如果说,篆刻乃以软入硬、以虚入实的话,那么,当反过来面对古人的篆刻、碑碣、简牍,而用毛笔重新书写的时候,却是一个由硬到软,与篆刻相反的过程。一般而论,篆刻家写书法,书法与篆刻彼此之间风格相近乃常然,比如吴昌硕致力于《石鼓》,乃至于画风亦然。正所谓以书作画,金石入纸。但海娇的书法,却又反其道而行之,在书写日用篆书、汉隶的同时,却选择以弘一为取法对象。如果说篆刻以刀见笔、外刚而内柔,那么弘一的书法,却是外柔而内刚,筋腱柔忍,一如金刚之身。有意无意之间,海娇选择了另外一种难度。时日已久,写出一种筋骨丰腴、隶意楷形的书法式样,而为同道所赞。
 
        书画不分,异体同势。有此用笔功力之积累,粲然郁勃之胸臆,宣之于绘画,何愁不得其三味?从学士、硕士到执教,本业绘画,但海娇总是不与人同。她并没有拘泥于一科,而是山水、花卉、人物三科,工笔、写意并进,三花并蒂,各放其香。海娇何以与人不同,秀出同侪?答曰:如痴之用心,扎实之功力,艺术之敏感。
 
        方寸之间,乾坤之大。纸绢之阔,纳于存心。一方微印,一张宣纸,同样是一个阴阳、黑白、虚实有无的世界。其小也指掌,其大也天地。刀行于石,力鼎千钧。笔走绢素,力透纸背。刀笔之间,胸臆流溢,吐纳真气。是故无论治印、书法、绘画,海娇的作品总给人以元气勃发,生机盎然之感。禀赋生命活力,故作品有此生机。海娇执著于艺术,志业于教学,可嘉、可佩、可敬,于同道中有口皆碑。应了那句话:成功等于才情加努力。成就艺术之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本来书画同源,异式同气,意笔一体。但综观海娇的艺术成法,却总是以相反相承的路径,着力于与众不同的探索,继而开启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之门。“一阴一阳谓之道”。那么,海娇的艺术追求,是否恰恰暗合了中国艺术的基本规律:阴阳、虚实、有无,相反相成、互依互动呢?
 
        老子曰:“道者反之动”。刚、柔,正、反,多、少,一动、一静,一来、一往。阔约的生命张力,游刃于其间,如日月之不息。若期大而化之,贯通于天地,必于际会之日,一至于一如之境也。
                                              甲午于京都西山凤凰岭
 
 
 
        褚哲轮
 
        美术理论家  批评家  书法家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工作室教学文献特约编辑。历任《中国凤凰美术》杂志执行总编,《凤凰美术报》执行主编,北京凤凰岭美术馆理论研究部主任。曾任《中国书画》(创刊号)副主编等职。
 
        学术成果:
 
        《变易美学•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哲学》(三卷本,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执行主编《岁月有痕》中国画作品/论文集(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编著《澄怀味象——走进姜宝林工作室》(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主编《写生范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主编《姜宝林四大家四高僧作品赏析》(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主编《横竖有理》(上、下卷)(曾来德著,合作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
 
        执行主编《北京凤凰岭书院首届中国书画学精英班教学文献集》(2012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