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 锐不可挡——漫说书坛女杰白锐博士
王宝林
 
        我是先读白锐博士的文章,后看到她的书法作品。发表于《文艺报》的《让“伪书法”离远一点》《“书法热”之我见》《何为“书法”》,发表于《人民日报》的《书法艺术坚守传统才能国际化》,刊登于《美术观察》的《“书法热”的冷思考》《当代书法“炫技风”反思》等,无虚言妄语,不哗众取宠,更无无病呻吟。文章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娓娓道来,实当得“绝妙”二字。在热衷于写晦涩的论文、编空洞的丛书的今天,还有人能静下心来写这类文章,想来一定是无关名利、功成名就的大家手笔,它让我想起了罗继祖先生那本薄薄的却令我印象深刻的《墨佣小记》。
 
        百度之后才知道,作者是一位70后女博士,她的名字叫白锐。
 
        一、
 
        白锐博士出生于太原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小学课外班时开始学书法,13岁书法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7年,白锐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至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本硕连读,硕士导师是大诗人霍松林先生弟子、唐宋文学专家张学忠教授。毕业时,她决定报考书法博士,得到了雅好金石书画的张教授的首肯。刚好这年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教授招收书法类博士研究生,白锐勇敢地给郑教授写了一封自荐信。不久,她收到了郑教授的回信,鼓励她认真备考。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白锐写到:
 
        我不是个自信十足的人,但常常会做出些“蚍蜉撼树”的事情。回想当年从文学专业读完硕士,转而报考书法类的博士,一心只为圆那儿时的书法梦。殊不知,书法理论文章写不好、仅有五、六年的书法童子功的我,有多么地自不量力。“帖到用时方恨少”,其间,内心经历了无数次的怀疑、动摇与否定,这种挣扎与坚守,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成长的痛苦与快乐,也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经过刻苦努力,白锐顺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郑晓华教授是欧阳中石先生培养的第一批三位书法博士生之一,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2007年白锐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唐宋〈兰亭序〉接受问题研究》由南方出版社出版,并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她的书法作品也在那两年相继入选全国妇女书法展和首届草书展。毕业后,她顺利进入北京文联从事理论研究工作。
 
        从严格意义上讲,白锐博士应该算作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书法学派的再传弟子,这一学派根深叶茂,如果继续走下去,她也会像她的同乡、同门师长谢小青博士一样稳定而出色。但是,“一心只为圆那儿时的书法梦”的白锐,抱着转益多师的态度,毕业后进入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学习,师从沈鹏先生和胡抗美先生。
 
        二、
 
        沈鹏和胡抗美,当代书坛草书创作的两位标志性人物。沈鹏的草书以抒情性见长,胡抗美则突出探索草书的抽象性表现。但两位先生都再三强调书法之本体,强调向魏晋学习,而胡抗美先生更是把评论白锐的文章以《进入魏晋》名之,这无疑是两位老师醍醐灌顶式的引导。白锐博士对两位老师敬重有加,对两位老师的书法艺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撰写了《解读沈鹏先生十六字书学理念》《原创精神•个性发展•书法创作》《胡抗美书学论稿》等多篇论述透彻、艺术观点独特的论文,这些文章不仅是她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更是她向老师学习的一种手段。在这种研究过程中,白锐准确地把握了老师的点拨,于书法创作,她心中始终有个清醒的追求目标,那就是“向往魏晋,心归二王”;而于理论,则坚持针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她在第一次书法展“轻描淡写”一篇文章中说到:
 
        我始终坚信,那些优秀的书家可以做到兼顾书法传统与个性发扬的二元发展。这对我而言,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向往魏晋,心归二王,由来已久,这也必将是我艺术追求的旨归。同时,书法最终是要表达情感的,它之所以不同于写字,而成为艺术,需要立足于书法本体,展现审美之境。
 
        因为要写这篇文章,我仔细从网上搜出许多白锐博士的书法作品,白锐也给我传来一些高清的作品图片。应该说,白锐的小楷写得很生动,较好地演绎出了魏晋小楷高古渊雅的萧散气息。白锐对篆隶书亦有较多用心,特别是对粗犷豪放一路篆隶经典更为倾心,所作雄浑朴拙,豪放大气。其行草承袭魏晋二王,碑帖兼容,面目多样。重在体现她所尤为推重的“魏晋风度”,用笔讲究规矩法度而不拘执,行气追求洒脱飘逸而不狂野,补白体现空灵虚淡而不造作,墨色注重变化多端而不刻意。而其最打动我的还是她的草书书法作品,善于把握传统与当代的交汇结合点,具有较强的自家面目。
 
        胡抗美先生在看过她为展览准备的作品后曾写到:“近些年来,白锐兼习篆隶楷书的同时主攻草书。她在临写《十七帖》的时候,善于思考,深入研究隶书与汉简、与章草的关系,以明白《十七帖》的笔法来源。这是她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也是她向魏晋学习的态度。更重要的,她要实现个人情感与古时的沟通。”
 
        白锐博士的书法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引起了学术界与藏家的关注。但她的创作中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对乃师沈鹏先生和胡抗美先生的吸收和借鉴。甚至过去有些作品,与胡抗美先生之作十分相像,我不赞成这一点。但从他春节前后创作的一批新作看,她已经逐渐化解和吸收。如果说,当年她从师郑晓华先生却跳出了欧阳门派的藩篱是她的成功起点,今天再次跳出沈、胡二位先生的影子,就是她的飞跃了。
 
        三、
 
        周日去画馆与几位藏友茶谈,他们看了我给几位年轻人写的文章,问我为啥开始关注年轻人的书法?我告诉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收藏名家书法起,至今已经近30年了,收藏张海时他44岁,收藏曹宝麟时他43岁,收藏丛文俊时他42岁,收藏华人德时他41岁,收藏王镛时他40岁,收藏孙晓云时她39岁,收藏石开时他38岁,收藏鲍贤伦时他34岁,收藏陈振濂时他32岁……在今天,他们就是70后的年龄啊!可今天,他们的平尺润格都过万、甚至几万了,而比他们年轻的60后刘彦湖、徐海、陈忠康、陈海良等也都过了每平尺五千元,还有几个工薪阶层能收藏得起?还有几间画廊有胆量、有实力收藏几百平尺他们的作品?与其冒着巨大的风险,占据巨额资金,不如在年轻人中寻找新的潜力股,再过些年,他们就是今天的王镛、陈振濂、孙晓云,这是历史规律。
 
        其实,对于当代书法而言,70后已经正式站在了舞台中央,他们学术背景、师承关系、艺术追求、学书经历各有不同,但对书法都有着独特的理解个性的探索,并敢于大胆接受市场的考验。我曾对一些成名的书法家说过,别对自己的作品市场期望太高,不信你拿到我当版主的中国书法家超市拍卖区0起拍试试?他们不敢,可这些年轻人敢,而且成绩不错。这说明市场是接受年轻人的。所谓:“东方既白,锐不可挡”是也。我觉得这新的潜力股中除了尹海龙、何国门、邱才桢、赵彦国、梁小钧等,白锐博士也应该算一个。
 
        “白锐君书法,史论研究与创作并行发展,又互相交融,书作在探索中寻找自我,在追求形式感的同时,深化内涵。循此以进,必能更上层楼。”这是如今难得一见、已成为京城大隐的沈鹏先生写给白锐博士的题词。在从事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同时,白锐博士还参与了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书法社会活动,特别是她与青年书家丁剑一道,联袂担任中国书法家网大型艺术对话访谈栏目——“丁白访谈”栏目主持人,采访了周有光、沈鹏、冯骥才、莫言、陈传席、吴悦石等文化学者和书画界前辈。以青年书法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与大家对话,把诸多具有深邃的思想和独立的思考的文人、学者的思想成果行诸文字,陆续在《青少年书法》、中国书法家网刊登,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而就在前几天,她去年发表于《中国艺术报》的文章《坚守传统审美:书法艺术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被河北衡水当做了高考模拟金卷试题,这在书法界是其极罕见的。
 
        如今,白锐博士已经从北京文联调入中国文联工作,同时还担任着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女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书协理事、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创研班助教、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胡抗美书法工作室助教。一个美丽聪慧的白锐,一个谦逊勤奋的白锐,一个创作与理论兼修的白锐,一个从沈鹏、欧阳中石两位大师门里走出的白锐,已经完成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积累,开始走上人生与艺术的快车道,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个更大的惊喜!我坚信这一点。
 
2014年2月28日2时王宝林于三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