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人物观察>
 
全部
 
卢甫圣:继承旨趣 大胆背叛
2013-10-22
编辑 : 雅会
作者 : 99艺术网
浏览次数 : 
邀请卢甫圣去北京办展的呼声很高,2007年的时候,卢甫圣也想过北上,但一个转念,把上海都展览过的作品带去那里,不妥。于是,从那时起就累计作品至今。 9月20日至28日的那场展览...

 

    邀请卢甫圣去北京办展的呼声很高,2007年的时候,卢甫圣也想过北上,但一个转念,把上海都展览过的作品带去那里,不妥。于是,从那时起就累计作品至今。
    9月20日至28日的那场展览,事先的宣传非常低调。最终,这场未经张扬的展览变成了京城艺术圈的热事。学界、画坛在口口相传,“知一知二之间:卢甫圣艺术展”亮相中国美术馆,呈现上海画家卢甫圣130余件精品力作,还有一件气势如“虹”的巨作。
    这件作品就是一幅长37.5米、高2.4米的巨作《知一知二之间》,或是目前可见最长尺幅的当代中国山水画。此画万山红遍、气象万千,将中国山水画诞生之初的精神气质与极具现代感的平面视觉效果熔冶为一。其视觉形式不但暗扣主题———知一知二之间,并呈现一种具象与抽象、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下之间亦此亦彼的通融状态。通过这种充满哲思的主观性空间的塑造,促使观者从画面微妙的变化中,感受到东方艺术的魅力。
    这种极传统与极现代的视觉感受的融合,触摸到了走到了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这样评价卢甫圣的画作:“艺术中现代构成意识,色彩处理手段、装饰风格,甚至很多画面把中国的篆刻、书法,大量地融汇到他的作品里。虽然是几条线、几块颜色,但单纯中追求着丰富,简练当中追求博大。他的艺术正是中国当代的文化精神。”
    《知一知二之间》选择了红色的云朵在画布上翻腾。卢甫圣告诉笔者,这和这些年来他坚持主观性绘画、以此探索山水画的出路是一致的。他知道有这样的展示场地,就做了一次发挥。“强调一下国画里的色彩!”
    出于对中国美术史谙熟于心,加上一边实践一边探索,卢甫圣参悟出多套艺术理论。他介绍,以前的中国画,不强调色彩,色彩的功能在传统中国绘画里不能被充分发挥———中国的文人墨客用知识分子的高雅审美去改造绘画。这份清淡的情趣是他们所推崇的。久而久之,在中国绘画中削弱了色彩的表现力,并改造了中国文艺理论对美的理解。
    “文人中的大多数不是专业习画,他们利用了较高的书法修养,嫁接到绘画上去,把书法的形式构成取代了绘画应有的形式构成。比如,他们鼓吹‘五色令人目盲’。这种观点还发展出中国绘画的审美系统,数代的帝王、贵族、知识分子沿袭了这种品位,令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画的主流,扭转了中国绘画本该发展的方向。”
    “文人画提高了绘画的高雅品质,但是也虚弱了绘画的表现力,尤其是色彩,那是绘画应有的特性,我的努力,就是重新去发扬绘画的色彩性。”卢甫圣总结道,他在更深层的审美趣味上,继承到了先人高雅的旨趣。与此同时,他的画作把书法化的风格也褪去了,把水墨的程式也褪去了,大大使用丰富的矿物质颜色,这算是一种大胆的“背叛”。
    卢辅圣的画,画风抽象,空透淡泊。看他的画,你会有种恍然如梦的错觉,像被什么带走了,像被什么追溯了,然后恍然转瞬,归于平静。那种平静真真实实地安抚着你,犹如回到了孩提。他画老子,画庄子,画诸子百家,他把人物安置在画幅的一角,时而拉长着脸,大得顶天立地,时而又不明五官,小得微乎其微。“很多人觉得我喜欢画大头像,一定有什么特殊意义。其实那只是个性化的视觉图像所需,大头像犹如盛水的容器,通过它能呈现我对造型、线条、色彩、韵律的独特感受力,至于是长脸还是方面孔,是如山岩之巍巍还是如朝雾之蒙蒙,则都与画面结构、画面意境形成某种隐喻关系。”

青山见我应如是 145x70厘米 水墨设色 2006


    将卢甫圣的人物新作《天下熙熙》、《此岸》、《入时无》、《九域》系列,与《知一知二之间》、《终南》、《青山见我应如是》、《国色》等山水花卉作品并置齐观,会发现他刨去了文人山水画里的必备元素,比如亭子树木怪石,然后,画面里就呈现出了似是而非的东西,色彩很丰富的,但画面非常单纯。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卢甫圣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