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刘九洲:当代学术视角中的张彦远
2013-08-19
编辑 : 秩名
作者 : 雅昌艺术网
浏览次数 : 
大中元年(847年)对于中国书画鉴藏史来说,显然是一个书画鉴藏史元年。这一年,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书,这是自上古到会昌元年(841年)的一部绘画史,任何进入书画收藏、鉴定领...

大中元年(847年)对于中国书画鉴藏史来说,显然是一个“书画鉴藏史元年”。这一年,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书,这是自上古到会昌元年(841年)的一部绘画史,任何进入书画收藏、鉴定领域的人,不论处于收藏的哪个境界,都应该备着这本书,耐着性子,反复阅读。余绍宋说:“画史之有是书,尤正史之有《史记》”。张彦远是世家子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考证,《历代名画记》序言中说的“高祖河东公”,是张嘉贞,他是唐明皇时候宰相。张彦远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在朝为官,《唐书》都有传记,张彦远是在这样五代仕宦的家庭背景下,编撰了《历代名画记》。

什么是绘画?张彦远说:“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如山水家有泼墨,亦不谓之画,不堪仿效”。现代人可能没有想到,1200年前的张彦远,就碰到了有人泼墨的问题,而且明确指出:“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历史上不断出现这种“不谓之画”的玩意,不独20世纪如此,经典的作用,在于可以提前回答当代人的问题。
对于绘画的欣赏办法与境界,张彦远说:“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古今好画,要像顾恺之画的古贤那样,要一直挂着看,不厌烦,而且可以使得自己看得如痴如醉,也就是“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请问,古今描述看画时候,灵魂出窍的感觉,可有这几句话描述得更精彩?
阎立本》这一节还记载了唐代怀素诗歌:“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而这首诗目前传世最早草书写本,保留在弗瑞尔美术馆《醉僧图》后的宋人题跋中(图1),而此草书的风格,更堪玩味。这种阅读古代文献与实物“对得上”的快感,无以言喻。
《图画见闻志》还有一个特殊点,就是再次讨论了“用笔得失”,这与《历代名画记》中的《论顾陆张吴用笔》,前后呼应,确立了中国绘画鉴赏,以用笔为核心关注点。郭若虚在书中增加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就是把坏的用笔特征总结为:“版、刻、结”,现代一些画家如陈子庄就用此标准,衡量世间作品,得出了有趣的结论。但是也有一点需要指出,“用笔”原来是讨论画家的风格特征概念,但是到了20世纪,很多人把这个当成鉴定的主要手段,这就出现了把艺术特征、与鉴定理论,混淆的问题,本书相关章节还要细说。
画史古籍不多,熟悉之后,就需要用各种办法,去解读之。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刘九洲:当代学术视角中的张彦远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