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行业新闻>
 
全部
 
到中国美术馆看台湾来的张大千
2014-01-29
编辑 : 佚名
作者 : 中国艺术报
浏览次数 : 
新春佳节临近,人们陆续回到家乡,京城的街道相较于平时明显安静了不少。不过,近些日子的中国美术馆里,却因为一系列的春节贺岁大展而热闹非凡。这其中,由中国美术馆联手台...

新春佳节临近,人们陆续回到家乡,京城的街道相较于平时明显安静了不少。不过,近些日子的中国美术馆里,却因为一系列的春节贺岁大展而热闹非凡。这其中,由中国美术馆联手台湾长流美术馆共同推出的“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更是人气十足,从1月20日对外预展到1月22日正式开幕,仅仅两天的时间,已经吸引6000余位观众前来参观。

与刚进门时扑面而来的喜庆气氛稍显不同,在5层“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所在的展厅内,倍感娴静与雅逸。在这里,以时间为序,依次展出的是张大千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山水、花鸟、人物以及书法作品100余件。

“张大千的艺术人生极具传奇色彩,他在海峡两岸,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一生作画无数,作品流布相当广泛,因此想要将他的重量级作品汇集起来办展绝非易事。”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介绍说,此次主要是以台湾长流美术馆在2013年举办的纪念张大千逝世30周年的展览作为基础,同时还加入了一部分大陆收藏家珍藏的张大千精品。展览从去年8月开始酝酿策划,许多作品更是第一次越过海峡来到大陆展出,可谓两岸美术界的一次重要合作。“在作品的选择上,我们实在是煞费苦心。创作时间从早年到晚年,题材从绘画到书法,形制从大中堂到小扇面。展览规模虽然不算大,但件件作品都过硬,为的就是让观众能在节日里从紧张与繁忙的节奏中沉静下来,有机会慢慢地品读‘大千世界’的艺术魅力。”

从师法自然到师法我心

张大千早年研习以石涛为代表的传统文人画,1950年以后旅居巴西、美国等地,更是交游广泛,打开视野,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道路。范迪安表示,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既包括张大千早期“师法古人”的传统画作,也有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师法自然”的作品,还有上世纪70年代以后,融汇东西方的艺术语言,不断探索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将重彩、水墨融为一体的“师法我心”之作。

漫步展厅内,从张大千精微、灵动的笔触之间,观众不难领悟到世间的万千气象与自然生命的无限生机。《水月观音》中,观音闲坐于岩石之上,姿态随意、神态安详。背光是一轮满月,疏疏朗朗几枝修竹点缀,石台上的净瓶里插着青翠柳枝,水花激荡。画面泼墨、泼彩的手法已臻化境,又在单纯的构图间,对比出墨与彩在精心控制之下的天然动感。《溪桥晚色》尽管意象模糊,但细品便可见溪桥横斜、渔舟唱晚、树木葱茏间那一派平淡的江南景色。看似无线条,实则浓淡相宜、层次分明,又独具一丝神秘气息。

拍卖市场上,张大千的作品一直是常青树。《爱痕图》在2010年的嘉德春拍中以1.0008亿元成交,他也因此成为近现代书画大师中率先打破亿元者;《嘉耦图》更是在此后的香港苏富比以1.9亿港元再度刷新拍卖纪录。“20世纪的中国画坛,包括张大千在内的一大批画家,他们一方面认识、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也努力追随时代的变化,开拓眼界、融贯东西,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呈现出新的主题、风格与样式。”在台湾长流美术馆馆长黄承志看来,张大千的作品题材广泛,能够满足各种藏家的爱好。“偏爱古典的,就收藏他的工笔、人物或者花鸟;他晚年的泼彩、泼墨又独具抽象意味,让崇尚现代感的人趋之若鹜。在此次的展览中,就有这样一幅作品——创作于1978年的《湖山隐居》,它称得上张大千泼墨的经典之作,既有传统的笔墨意境,又不乏当代的新颖构图,中西合璧,传递出了西方观众亦能领悟的中国山水。”

理在画中,情在形外

张大千旅居海外多年,画风别具一格,但他创作的题材却多是故乡的山川。黄承志指出,张大千行路万里,却始终心系祖国。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独特的方式再现出来,观者感到似曾相识,却又有新意,因此名山大川得以在他的笔下重生。他特别推荐展览中的一幅水墨《黄山》,虽然只有3平尺大小,黄山大观却尽在其中。也许正如张大千早年模仿过的石涛所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在画中,他早已将自己对故乡的情思熔铸于笔端,把自然的山川变为了心中的山川。

关键词 : 
中国美术馆  张大千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