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功甫帖事件打击投资者收藏信心(2)
2014-03-03
编辑 : 佚名
作者 : 羊城晚报
浏览次数 : 
说回《功甫帖》,到底是不是代笔的,这个我们也说不清,因为苏东坡当时也的确有弟子帮他代笔,南宋时也有人仿他的书法,所以只能留待专家去研究。...

说回《功甫帖》,到底是不是代笔的,这个我们也说不清,因为苏东坡当时也的确有弟子帮他代笔,南宋时也有人仿他的书法,所以只能留待专家去研究。但具体到《功甫帖》这件事情上,老是去纠结于是工匠仿还是高手仿的,我觉得就是把问题低端化了,现在大家还都处在“盲人摸象”的阶段,总去纠结是不是“双钩廓填”,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本质。

徐邦达、谢稚柳、启功之后少了一锤定音的声音

主持人:上星期的新闻发布会,很多专家发表了意见,但都只是表示:上博的“证伪”站不住脚,也没有人敢证实《功甫帖》就是苏轼的真迹。这件事情发展下去,最后能有个结论吗?

邝根明:对古书画的鉴定,中国向来就是谁权威,谁的话就算数。徐邦达、谢稚柳、启功这三位鉴定界的一代宗师相继去世后,古代书画的鉴定就少了能够一锤定音的声音。所以现在各路专家各有各说,但最后谁也不能一锤定音。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的钟银兰、单国霖是古书画鉴定的知名专家,但还没有达到一锤定音的权威地位。就像广东的书画鉴定家苏庚春,他的名字在广东文博界无人不知,他去世之后,广东文博界也少了能够一锤定音的声音。

石金柱:所以《功甫帖》这件事,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了,没有赢家。自古以来对古代书画的真伪之争从未停息,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书画市场就有一桩著名的公案——《仿石溪山水图》。

1995年王定林在杭州拍卖会上,以110万元购得张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图》。不久,有人发现在台湾的拍卖会上卖过同样的画。买家找到徐邦达再鉴定。徐仔细看后说:此画是假的,他的鉴定字迹虽是真的,但原来是题在画上的,现在却跑到画外的裱绢上了,肯定是造假者将真画上的题字割下移到假画上,把一张真画分为两张卖钱。买家根据徐邦达的意见要求退货。拍卖公司找到谢稚柳,谢稚柳坚持是真品,理由是台湾的画和内地的画本来就是同一幅。他认为,台湾拍卖会上的画是真的,但没卖出去。卖家可能认为这是1940年代的原裱,画不太干净,因此没卖出去。所以卖家重新装裱,在这个过程中移动了徐邦达的题字,然后拿到大陆来拍卖。

王定林1996年向法院起诉,要求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收回此画、退还画款。但拍卖中心辩称,谢稚柳的鉴定是值得信赖的,不同意王定林的诉讼请求。

此案一审、二审均判定王定林败诉。王不服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诉,此时谢稚柳已去世两年。1998年,包括启功、刘九庵在内的全国10余位专家对最高人民法院送鉴的《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进行鉴定后,一致认为该幅作品为赝品。这个最终的鉴定结果为最高人民法院的最后裁定提供证据。

最后法院裁决拍卖行退货,却是以拍卖行“违规拍卖”为理由,因为拍卖行拍前自己买断了该拍品,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自买自拍。拍品的真假只是附带的理由。

“徐谢之争”是由拍卖行引起的,这次的《功甫帖》真伪之争,同样也是拍卖行引起的,说明学术问题只要掺入了商业因为,就会变味。但这次跟上一次又不太一样,“徐谢之争”虽然诉诸法庭,但双方都很理性,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争论。但这次牵动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变成了社会问题,还把上海博物馆都牵涉了进去。我觉得除了刘益谦本人太过高调之外,社会上有很多人是在幸灾乐祸。

《功甫帖》事件会不会打击古字画收藏者的信心?

主持人:那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拍卖行有没有错?

石金柱:在去年底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公开指出《功甫帖》是“伪本”后,苏富比是这样处理的,声明在两个月内,如果有两位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专家持相同观点,刘益谦是可以退货的。其实以钟银兰在文博界的地位,已经足够达到苏富比的专家标准,况且中国的书法肯定中国专家说了算,上海博物馆还是馆藏苏轼书法最多的机构,当时刘益谦如果要求退货,苏富比肯定是给退的。

如果苏富比拒绝退货,他们也必须找到两位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专家,反证、驳斥掉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的意见。但这不可能嘛,苏富比怎么可能找到更权威的专家推翻掉这三人的意见。所以当时我就已经说了,刘益谦的上策是退货,中策保持沉默,下策才是跟上博叫板,但他恰恰选择了下策。

主持人:事件发生后,苏富比也的确找来了很多专家参与讨论。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功甫帖事件  投资者  打击信心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