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专题>人物>
 
全部
 
刘光世_宋代

刘光世,字平叔,南宋高宗时抗金将领,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保安军(今陕西延安志丹县)人。卒赠封太师,谥武僖,后追封鄜王,列七王之首。
人物简介

  刘光世,字平叔。徽宗时奉命镇压河南叛军张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靖康初率部戍边,败夏兵于杏子堡。  金兵大举南侵,与韩世忠等共守江南,屡立战功,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绍兴年间,为三京招抚处置使,率部抗金,后因朝廷主张议和被召回。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拜少师。后因病去世。
然而,刘光世虽位列“中兴四将”,并且创立了淮西军,却将略寻常,胆小怕死,常常不战自退。伪齐南侵时,因高宗以死相胁才勉强留在前线,靠部下王德等奋战,浪得虚名。绍兴六年十月,伪齐发兵分道南犯,刘光世慌忙南逃。执政张浚闻讯,乘马奔到采石,并下令有一人渡江者斩,刘光世才被迫停止南逃。
生平事迹

人物简介
  刘光世(1089年—1142年),字平叔,保安军(治今陕西志丹)人,将门世家。父刘延庆,北宋徽宗时领保信军节度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方腊起义,童贯任宣抚使,时为殿前副都指挥使的刘延庆任宣抚使司都统制诸路军马,为官军主帅,平方腊后,改领河阳三城节度使。宣和四年七月,宋军应宋金“海上之盟”攻辽,童贯任宣抚使,刘延庆任宣抚司都统制,为宋军主帅,统兵10万攻辽,后因战败被贬。不久,即复领镇海军节度使。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宋首都开封,刘延庆守御北城。十一月,金军攻陷开封,刘延庆及长子刘光国率兵万人突围,两人皆死于乱兵。
荫补入官
刘延庆次子刘光世,以荫补入官为三班奉职,累升领防御使,鄜延路兵马都监。宣和三年,从父刘延庆镇压方腊起义,以功升领观察使、鄜延路兵马钤辖。宣和四年,宋军攻辽,刘光世随父攻取易州(今河北易县),升领承宣使,进入高级武官行列;在进攻辽南京的战役中,刘光世违约未到达,致使已先攻入城内的宋军失援而败,成为宋军攻辽战败的原因之一,因此被降官。后在镇压河北起义军张迪中立功,恢复领承宣使,升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应金朝之约攻宋以牵制宋朝,刘光世在杏子堡(当在今陕西志丹东杏子河畔)战斗中击败西夏军,以功升领侍卫马军都虞候衔,成为侍卫马军司次长官。同年十一月,金军第二次进攻宋首都开封,刘光世率步骑3000勤王,在行军途中得知北宋已被金灭亡。次年四月下旬,刘光世率部到达尉氏,得到兵马大元帅府令,率部前往济州,于济州南新兴镇遇到正前往南京应天府的康王赵构,当即被任为元帅府五军都提举。
宋高宗即位后,刘光世任提举御营使司一行事务、行在都巡检使,陕西将官王德(王夜义)开始隶属刘光世部。八月,刘光世以讨平山东李昱之功,升领奉国军节度使,是南宋建立后第一个建节的将领。十月,宋高宗南逃,任命刘光世为滁州、和州(今和县)、濠州(今凤阳东北)、太平州(今当涂)、无为军(今无为)、江宁府界制置使,苗傅任都统制,先后击败张遇、李成
建炎三年二月,金军500骑兵追击至天长,宋高宗渡江南逃,刘光世所部未遇金兵即溃退渡江,被任为行在五军制置使,屯守镇江府,随后又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为名存实亡的殿前司长官。
三月,苗傅、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四月,刘光世参与平定苗、刘兵变,升为太尉、御营副使,所部即称御营副使军。后任江东宣抚使,守太平州、池州,移守江州。九月,金军自黄州渡江,刘光世率军南逃。建炎四年二月,河北流寇郦琼围攻固始县,降于刘光世后撤围南下。
太尉兵
  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撤消御营使,刘光世所部无所隶属,因其阶官为太尉,号称“太尉兵”,大臣们认为欠妥,遂设御前巡卫军,以刘光世为都统制,兼任两浙路安抚使、知镇江府,又加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金将挞懒(完颜昌)攻楚州,刘光世违诏不援,只派王德、郦琼率轻兵袭扰金军而已。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刘光世改兼淮南、京东路宣抚使,置司扬州,但刘光世不奉诏。次年六月,刘光世升领宁武军、宁国军两镇节度使。绍兴三年四月,改兼江东路宣抚使,置司建康。九月,南宋调整江防部置,刘光世改为江东、淮西宣抚使,置司池州;十月,伪齐军渡淮南犯,刘光世移驻建康设防。绍兴四年,金和伪齐联军临江;五年正月,宋高宗亲征抵抗,并再次调整江防部署,刘光世升少保。十二月,南宋改军制,废神武军及巡卫军号,改设行营护军,刘光世所部改为行营左护军。六年五月,以部将王师成击败伪齐军之功,加领保静军节度使,遂成为继韩世忠之后第二个领三镇节度的将领。六月,刘光世移屯庐州。十月,伪齐刘麟渡淮攻宋时,刘光世弃城南逃,在右相兼都督张浚的督迫之下,被迫回军,并派王德、郦琼等击败伪齐军于霍丘等地。藕塘之战杨沂中等大败伪齐军后,刘光世派王德率军随杨沂中追击伪齐军。
作战风格
刘光世一贯畏惧金军,每逢奉诏移驻前线,大多不奉诏而设法退避,治军不严,不少流寇、叛军乐于投附为部属,成为当时人数最多的军队之一。常虚报军额,多占军费,作战时又多不亲临前线而是坐守后方,以便必要时逃跑。大臣们对他深为不满,但宋高宗考虑到南宋政权基础还不稳固,刘光世所部仍是不得不依靠的军事力量之一,不仅设法满足其后勤军需的供应,还不断对刘光世加官进爵,以防止其部属溃散后复为流寇或投奔伪齐。绍兴六年十二月,右相兼都督张浚奏:“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①而左相赵鼎则认为,刘光世“将家子,将率士卒多出其门下,若无故罢之,恐人心不可”。绍兴七年二月,宰相张浚再次上奏: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②。四月,刘光世罢为少师、万寿观使,其部隶属都督府。张浚意在直接控制左护军,以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果然如赵鼎所推测,引起郦琼等不少中低将领的不满,郦琼直属部队虽只5000余人,但在他的煽动裹胁下,同年八月叛归伪齐的竟达4万人之多。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5.2万多人,仅剩王德所部8000余人及零星部队。
重要作用
绍兴八年(1138年)冬,宋金第一次议和。宋高宗以宋金议和,刘光世赐和众辅国功臣号,张俊亦赐功臣号,与已赐功臣号的韩世忠,成为南宋初期仅有的三个赐功臣号及领三镇节度使的将领,说明三人在当时地位的重要。
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违约南侵。五月,刘锜进行顺昌保卫战时,宋高宗又重新起用刘光世为三京招抚处置使以援刘锜,显然是对罢免刘光世兵权不当的一种抚慰,也可能想利用刘光世对伪齐灭亡后又投金的旧部产生某种影响。但刘光世在宋的旧部王德不原归属,宋朝廷只能调拨李显忠、李贵、步谅等将领所属数千人归属刘光世,战斗力不强,未起多大作用。
被收兵权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南宋朝廷收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兵权;六月,刘光世也再次被收兵权,罢为万寿观使、封杨国公。绍兴十二年(1142年),刘光世死,终年54岁,谥武僖。乾道八年(1172年),追封安城郡王。开禧元年(1205年),追封鄜王。
刘光世书法
刘光世《即辰帖》,纸本,行书,33.5×43.2厘米
释文: 
  光世咨目顿首启上,知府侍郎台座。即辰秋思寝肃,伏惟抚字之暇,神赞忠嘉,台候动止万福。光世驻军淮右,未缘詹晤,伏冀惠时为国保啬,前膺异拜,不宣。知府侍郎台座 光世咨目顿首启上。 《即辰帖》行笔流畅,略近苏轼,有学者考证,当是幕僚们的代笔。苏氏一路的书体,在当时的公牍之中十分流行,由此可见一斑。
史籍记载

  刘光世,字平叔,保安军人,延庆次子。初以荫补三班奉职,累升鄜延路兵马都监、蕲州防御使。方腊反,延庆为宣抚司都统,遣光世自将一军趋衢、婺,出其不意破之。贼平,授耀州观察使,升鄜延路兵马钤辖。
时有事燕洑,光世从延庆取易州,授奉国军承宣使。金将郭药师降,除威武、奉宁军承宣使。延庆遣诸将捣虚趋燕,以光世为后继。光世不至,诸将失援而溃,降三官。
河北贼张迪掠浚州境,诏光世讨之。光世曰:“贼乌合,非有纪律,佯北以邀之,其乱可取也。”即麾骑退。贼竞进,光世引骑贯其中,贼大溃。复承宣使,充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
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夏人乘间寇杏子堡。堡有两山对峙,地险厄,光世据之,敌至败去。擢侍卫马军都虞候。金再攻汴京,光世入援,闻范致虚传檄诸路,议引兵会之。会有诏止勤王兵,光世以为宜速进,不可以诏示众。既而溃兵至,具言京城事。众惧,光世矫以蕃官来自汴京,谓二帝决围南去,众稍安,进屯陕府。致虚欲合五路兵进与金战,光世难之,别道趋虢,遂至济州谒康王,命为五军都提举。
王即皇帝位,命为省视陵寝使,寻为提举御营使司一行事务、行在都巡检使。斩山东贼李昱,迁奉国军节度使。平镇江叛兵,改滁濠太平州、无为军、江宁府制置使。讨张遇于池州,遇望其阵曰:“官军不整,可破也。”时湖水涸,贼越湖出官军后,官军乱,光世几被执,王德救之得免。遇循江而上,光世整兵追至江州,断其后军破之。遇复东下,又追击于江宁。
二年,以功加检校少保,命讨李成。光世以王德为先锋,与成遇于上蔡驿口桥,败之。成收散卒再战,光世以儒服临军,成遥见白袍青盖,并兵围之,德溃围拔光世以出。下令得成者以其官爵与之。士争奋,再战皆捷,成遁,执其谋主陶子思。加检校少傅。
帝在扬州,金骑掩至天长,光世迎敌,未至而军溃。帝仓卒渡江,命光世为行在五军制置使,屯镇江府,控扼江口。寻加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
苗、刘为乱,素惮光世,迁光世为太尉、淮南制置使。张浚在平江,驰书谕以勤王,光世不从;吕颐浩遣使至镇江说之,乃引兵会于丹阳。兵进,光世以选卒为游击,仍分军殿后,遇苗翊、马柔吉军于临平,与韩世忠等破之。至行在,迁太尉、御营副使。光世遣王德助乔仲福追傅至崇安县,尽降其众,傅仅以身免。
逆将范琼被执,张浚使光世抚定其众,又招贼靳赛降之。命光世为江东宣抚使,守太平及池州,受杜充节制。光世言受充节制有不可者六,帝怒,诏毋入光世殿门,光世始受命。  南宋中兴四将隆祐太后在南昌,议者谓金人自蕲、黄渡江,陆行二百里可至,命光世移屯江州为屏蔽。光世既至,日置酒高会。金人自黄州渡江,凡三日,无知之者。比金人至,遂遁,太后退保虔州。冯楫贻书光世,言:“贼深入,最兵家之忌。进则距山,退则背江,百无一利,而敢如此横行者,以前无抗拒,后无袭逐也。太尉傥选精兵自将来洪,而开一路令归,伏兵掩之,可使匹马不还。”光世不能用,自信州引兵至南康。郦琼围固始县,光世遣人招降之,又遣王德擒妖贼王念经于信州。时光世部曲无所隶,号“太尉兵”,侍御史沈与求论其非宜。会御营司废,乃以“巡卫”名其军,命充御前巡卫军都统制。召赴行在,授浙西安抚大使、知镇江府。光世言:“安抚控制一路,若但守镇江,则他郡有警,不可离任。望别除守臣,光世专充安抚使,从便置司。”
时光世虑金人必过江,故预择便地,帝觉之,止许增辟通判。右谏议大夫黎确疏其择便求佚,中外所愤,帝释不问,加宁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以遣之。光世乞便宜行事,不许。时韩世忠、张俊兼领浙西制置使,光世复言本路兵火之余,不任三处需求,遂罢世忠、俊兼领。
时金兵留淮东,光世颇畏其锋,楚州被围已百日,帝手札趣光世援楚者五,竟不行;但遣王德、郦琼将轻兵以出,时奏杀获而已。楚州破,命光世节制诸镇,力守通、泰。完颜昌屯承、楚,光世知其众思归,欲携贰之。乃铸金银铜钱,文曰“招纳信宝”。获敌不杀,令持钱文示其徒,有欲归者,扣江执钱为信。归者不绝,因创“奇兵”、“赤心”两军,昌遂拔砦去。
    绍兴元年,金人渡淮,真、扬州皆阙守,命光世兼淮南、京东路宣抚使,置司扬州,措置屯田,迄不行。张俊讨李成,又命光世分兵往舒、蕲捣其巢穴,光世以江北盗未平为辞。命兼淮南宣抚使,领真扬通承楚州、涟水军。郭仲威谋据淮南以通刘豫,光世遣王德擒之,并其众。范宗尹言:“光世军多冗费,请汰其罢软者。”帝曰:“俟作手书与之,如家人礼,庶几不疑。”
光世以枯秸生穗为瑞,闻于朝。帝曰:“岁丰人不乏食,朝得贤辅佐,军有十万铁骑,乃可为瑞,此外不足信。”淮北人多归附者,命光世兼海、泗宣抚使以安辑之。五湖捕鱼人夏宁聚众千余,掠人为食,郭仲威余党出没淮南,邵青据通州,光世皆招降之。光世请铸淮东宣抚使印,给钱粮,增将吏,皆从其请。仍给镇江府、常州、江阴军苗米三十七万斛,为军中一岁费。
二年,复命移屯扬州,时至镇江视师。光世不奉诏,入朝言:邻寇有疑,或致生事,愿仍领浙西为根本计。右司谏方孟卿劾之,乞召宰执与议,使之必往,光世犹以乏粮为辞。光世之来,以缯帛、方物为献,帝命分赐六宫,中丞沈与求以为不可,命还之。
吕颐浩与光世有故怨,颐浩将出视师,首言光世兵冗不练,乞移其军还阙。帝曰:“光世军粮不足,若骤移,必溃,先犒军而后料简可也。”颐浩至镇江,光世军果告乏,颐浩奏光世军月费二千万缗,乞差官考核。诏御史江跻、度支胡蒙至军点校,终不得实。帝方倚其成功,寻诏两漕臣措置镇江酒税务,助其军费;又罢织御服罗,省七百万缗以助之。加宁武、宁国军节度使。光世奏部将乔仲福、靳赛防江有劳,诏进一官,许回授。
光世固乞转行,给事中程瑀持不可,又言光世兵未渡江,金人或渡淮,江、浙必震。光世方遣人按行宜兴湖洑之间,以备退保。诏以章示之,光世迁延如故。三年,命光世与韩世忠易镇,同召赴阙,授检校太傅、江东宣抚使。世忠既至镇江城下,奸人入城焚府库,光世擒之,皆云世忠所遣。世忠屯登云门,光世引兵出,惧其扼己,改途趋白鹭店。世忠遣兵袭其后,光世以闻。帝遣使和解,仍书《贾复》、《寇恂传》赐之。命为江东、淮西宣抚使,置司池州,赐钱十万缗。
刘豫将王彦先扬兵淮上,有渡江意。光世扼马家渡,遣郦琼屯无为军,为濠、庐援,贼乃退。光世奏鄜延李佾充阁门祗候,言者论其涉私,罢之。金人、刘豫入侵,时光世、张俊、韩世忠权相敌,且持私隙,帝遣侍御史魏矼至军中,谕以灭怨报国。光世乃移书二帅,二帅皆复书致情。光世始移军太平州以援世忠。
金兵退,光世入觐,迁少保。帝曰:“卿与世忠以少嫌不释,然烈士当以气义相许,先国家而后私仇。”复谕以光武分寇恂、贾复之事。光世泣谢,请以所置淮东田易淮西田,给事中晏敦复言其扰民而止;又请并封其三妾为孺人,南渡后,诸大将封妾自此始。会改神武军为行营护军,以光世所部称左护军。刘豫筑刘龙城以窥淮西,光世遣王师晟破之,加保静军节度使,遂领三镇。
张浚抚淮上诸屯,刘豫挟金人分道入侵,命光世屯庐州以招北军,与韩世忠、张俊鼎立,杨沂中将精卒为后距。刘猊驱乡民伪为金兵,布淮境。光世奏庐难守,密干赵鼎,欲还太平州。浚命吕祉驰往军中督师,光世已舍庐州退,浚遣人厉其众曰:“若有一人渡江,即斩以徇。”光世不得已,驻兵与沂中相应,遣王德、郦琼领兵自安丰出谢步,遇金将三战,皆败之。张浚入对,言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帝命与赵鼎议,鼎曰:“光世将家子孙,将卒多出其门,罢之恐拂人心。”遂迁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
右司谏陈公辅劾其不守庐州,张浚言其沈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怫然,乞赐罢斥。光世引疾请罢军政,又献所余金谷于朝。拜少师,充万寿观使,奉朝请,封荣国公,赐甲第一区,以兵归都督府。公辅又言光世虽罢,而迁少师,赏罚不明;中书舍人勾龙如渊又缴还赐第之命。帝曰:“光世罢兵柄,若恩礼稍加,则诸将知有后福,皆效力矣。”卒赐之。初,光世麾下多降盗,素无纪律;至是,督府命吕祉节制其军。郦琼杀祉,驱诸军降刘豫。
九年,用讲和恩,赐号“和众辅国功臣”,进封雍国公、陕西宣抚使。弟光远疏其短于言路,如渊时为中丞,再论光世不可遣而止。十年,金人围顺昌,拜太保,为三京招抚处置使,以援刘锜。光世请李显忠为前军都统,又请王德自隶。德不愿受其节制;显忠行至宿、泗,军多溃。进至和州,秦桧主罢兵,召还。光世入见,为万寿观使,改封杨国公。疾革,乞免其家科役,中书舍人张广格不下。
卒,年五十四。赠太师,官其子孙、甥侄十四人,谥武僖。乾道八年,追封安城郡王。开禧元年,追封鄜王。
释文
刘光世最早凭父荫并屡经升迁至防御使,方腊之乱,刘光世破敌有功升任耀州观察使。之后刘光世随父北伐辽国,有功升至威武、承宁军承宣使。刘延庆派众将乘虚袭击辽国后方,刘光世是后续部队,由于没有如期到达目的地,致使友军溃败,战后被降官三级。
河北贼张迪作乱,刘光世指挥骑兵佯退,贼军争先前进,乱了阵脚。刘光世又身先士卒,冲入贼军阵中,贼众溃不成军,大败而逃。是役后,刘光世官复承宣使之职。
在靖康之难前,刘光世对夏、金作战,还立了一些战功。赵构称帝前后,刘光世也是最早归附、支持赵构的将领之一。这里有一个事情不得不提,就是陕西人王德开始隶属刘光世部,这是刘光世最大的幸运之一。
成为赵构的班底后,刘光世斩杀山东贼李昱,被升为奉国军节度使。
刘光世讨伐池州张遇,因为军容不整,被张遇击败,差点被俘,幸亏手下骁将王德营救才得以幸免。后面重整军队才将张遇击败。建炎二年(1128),刘光世升任检校少保。宋廷派刘光世征讨叛将李成,刘光世以王德为先锋,在上蔡驿口桥与叛军相遇,获胜。李成收拾残兵再战,刘光世装逼,穿儒装来到阵前。李成远远望见白色衣袍、青色羽盖,集中兵力围攻,又是骁将王德突破重围,将刘光世救了出来。(刘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这次纯属附庸风雅,傻得可以)刘光世下重赏擒拿李成,士卒争先拼死作战,李成军大败,只身逃循,刘军捉住了李成的谋主陶子思。是役,刘光世晋升为检校少傅。
金兵南侵,赵构仓惶出逃,刘光世部屯驻镇江,扼守江口,稳定住了局势。不久加官为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
建炎三年(1129)苗传、刘正彦叛乱。当时,刘光世有名将之名,威名素著,苗、刘很忌惮刘光世,伪传诏封了刘光世作太尉、淮南制置使。张浚在平江,传书让刘光世勤王,刘光世鸟都不鸟他。还是后来吕颐浩派了人来劝说刘光世,这才从镇江移兵丹阳,讨伐苗传。后面和韩世忠、张俊一起激战数场才搞定了这次叛乱。因此功,刘光世被升为太尉、江东宣抚使。
宋廷让刘光世镇守太平军和池州,隶属杜充的指挥。刘光世上书赵构,列了六条理由说不要归杜充管。搞得赵构火大,下旨不准刘光世进入殿门。(刘光世的军阀嘴脸十足,引起赵构及其重臣张浚的不满)刘光世这才接受命令。
刘光世一贯拥兵自重,每逢奉诏移驻前线,大多不奉诏而设法退避。刘光世治军不严,不少流寇、叛军乐于投附为部属,成为南宋初年人数最多的军队之一。(比如说刘光世手下另一个大将郦琼就是被刘光世招安的流寇)又常常虚报军额,多占军费,刘光世庞大的部队占了当时南宋军费的很大一个份额。刘光世作战时又多不亲临前线而是坐守后方,以便必要时逃跑。(南宋中兴四名将,以刘光世最烂,岳武穆、韩世忠与这种人并列真是污了名声)
楚州被金军围了一百多天,赵构亲自五次写信叫刘光世救援楚州,刘光世竟然不去,只是派了王德、郦琼派了轻兵前去。后面楚州果然被金军攻破了。刘光世还请求过便宜行事,大概是想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把戏,这当然不可能被赵构允许了。
绍兴元年(1131),张俊讨伐叛将李成,赵构让刘光世分兵捣毁李成巢穴,被刘光世找个了理由给推了。
宋将郭德威企图勾结伪帝刘豫,刘光世派王德擒了郭德威,并吞并了他的部队。
绍兴二年(1132),赵构命令刘光世移驻扬州,刘光世不奉诏。
赵构的心腹重臣张浚、吕颐浩对他深为不满,但赵构考虑到自己基础还不稳固,刘光世部仍是不得不依靠的军事力量之一,不仅设法满足其后勤军需的供应,还不断对刘光世加官进爵,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刘光世部复为流寇或投奔伪齐。(其实赵构的皇帝当得也真累,外有强金,时时有亡国之忧,内有军阀,刻刻有夺国之患。 绍兴三年(1133),宋廷命令刘光世部和韩世忠部对调。结果两人竟然闹起了矛盾,火拼了起来。赵构后面派了人来调解,封刘光世为江东、淮西宣抚使,在池州设置宣抚司,赐钱十万贯。(刘光世这鸟人,和另一个大将张俊也有宿怨)
绍兴六年(1136),右相张浚上奏:“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而左相赵鼎则认为,刘光世“将家子,将率士卒多出其门下,若无故罢之,恐人心不可”。
绍兴七年(1137),宰相张浚再次上奏: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于是,刘光世被罢了兵权,被虚升为少师、万寿观使、荣国公。张浚派兵部尚书吕祉来统率刘光世的淮西军。张浚的本意是要以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完全控制刘光世的部队。结果果然如赵鼎所推测,刘光世的心腹郦琼深为不满,郦琼直属部队虽只5000余人,但在他的煽动裹胁下,叛归伪齐的竟达4万人之多,最后只剩王德所部8000余人及零星部队。
绍兴十年(1140),金军包围顺昌。宋廷重新起用刘光世统兵,加封为太保,以援助刘琦,意图让他招回投降伪齐的旧部。刘光世奏请旧时的左膀右臂王德归自己统属,结果竟然被拒。是役,刘光世部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绍兴十一年(1141),秦桧收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于是,刘光世也再次被收兵权,罢为万寿观使、改封了杨国公。
绍兴十二年(1142),刘光世死,终年54岁,谥武僖。

刘光世:浓缩一个时代背影的名将

  刘光世 (1089~1142) 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字平叔,保安军(今陕西延安志丹县)人。徽宗时奉命镇龘压河南叛军张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靖康初率部戍边,败夏兵于杏子堡。金兵大举南侵,与韩世忠等共守江南,屡立战功,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绍兴年间,为三京招抚处置使,率部抗金,后因朝廷主张议和被召回。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拜少师。后因病去世,赠封太师,谥武僖,后追封鄜王。
看到“刘光世”这个名字,一般人可能会觉得眼熟,但也只是眼熟而已。可是看到张俊、韩世忠以及岳飞这三个名字,相信很多人会意气风发地说道:“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当真三生有幸。”事实上,当年的刘光世,不但与以上三人并列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而且其早期风头之劲,更是远在张、韩、岳之上,几乎一时无两。只可惜,历经八百多年的沧海桑田,因为种种原因,笼罩在刘光世头上的那个光环逐渐的消失、消逝,最终让这位曾经盛极一时的绝代名将碌碌然泯于众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其实,翻开史书就会发现,作为那个时代的忠实见证人,刘光世几乎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所有重大事件,其所作所为,也充分代表了当时大宋王朝的国家形象,实在很值得我们回到那个时代,去深入了解和深刻体会一番……
南宋是一个盛产“牛人”的时代,比如被当时最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赞扬为“中兴四将”的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就是典型代表。其中,作为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榜样,岳飞、韩世忠二人在历史上拥有了相当之“牛”的崇高地位。但在当时,他们却不是风头最劲的。如害死岳飞的帮凶张俊,就无论是在资历上、地位上,还是影响力上,都始终强过岳飞。
然而,尽管已经牛皮哄哄、牛气冲天,张俊却还不是当时最“牛”的名将。真正能够当得上“一代牛人”这一崇高美誉的,是在“中兴四将”中排名最末的刘光世。要说刘光世的“牛”,在当时简直就是全方位、无差错、零距离的,几乎是无可比拟,一时无俩。
一是出身“牛”。刘光世的出身,是长期驻扎西北,直接对抗西夏不断侵袭的刘氏将门世家。其父刘延庆,雄豪有勇,数从西伐,屡立战功,曾一举击破西夏精锐成德军,生擒统帅赏屈,招降王子益麻党征。刘延庆本人也先后被提拔为相州观察使、龙神卫都指挥使、鄜延路总管、泰宁军承宣使,最后得到武将的最高荣誉——节度使(相当于“上将”军衔)。据说后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杨家将》演义,就是以刘延庆为模版创作而成的。
与刘光世的根正苗红的“高干”出身相比,后来被誉为“中兴武功第一”的韩世忠,年纪轻轻就被江湖人送绰号“泼皮韩五”,名号比在《水浒》中被“青面兽”杨志卖刀时干掉的“泼皮牛二”还要来得响亮,是典型的“刁民”出身(家贫无产业,嗜酒尚气,不可绳检)。
而当时生前深得宠信,死后由皇帝亲自参加追悼会,且作为当时仅有两位获得“元帅”军衔(三镇节度使)之一的张俊,出身则是“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的“土匪”(起于诸盗),后来是通过先当“临时工”身份的治安联防巡逻队员(弓箭手),再谋取“转干”,才终于获得了“军人”的身份。
至于被后世奉为三大“武圣”之一的岳飞,尽管《说岳》一书中做了最大努力地抬举,将他的“家庭出身及成分”一栏标明为“财主”,但较之刘光世,相差依然不可以道里计。何况究其实质,岳飞的出身也不过就是一“自耕农”(世力农),而且后来还遭受自然灾害侵袭,成为生活条件艰苦的“贫农”。
事实上,当年在刘延庆麾下的刘光世,锦衣亮甲,怒马鲜花,实在是风光无限。郭药师是辽国晚期的著名将领,归降宋朝以后,一度被委派为燕京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他所统率的“常胜军”,更是大宋王朝内部唯一能与“陕西军”相抗衡的精锐部队。可就是这样一位资深名将,却每每在见到刘光世时,都会不无敬意的称上一声“三将军”。由此可以想见,当我们直面刘光世这位八百多年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人气偶像时,除了惊呼一声“牛人”外,还能再干些什么。
二是资历“牛”。难得的是,作为军队系统的高干子弟,刘光世并没有像其他纨绔子弟一般锦衣玉食,而是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再加上有父亲的着意栽培和提拔,刘光世早早地就进入了国家正式干部的序列(以荫补三班奉职),而且步步高升。不到三十岁,就被授予“大校”军衔(蕲州防御使),协助管理全省军队的屯戍、边防、训练工作(鄜延路兵马都监)。
公元1121年,徽宗宣和三年,江南漆园主方腊起兵造反,朝廷派兵征讨。刘光世独当一面,自将一军,绕道间行,直趋衢、婺,击破驻守贼寇,战后授予“少将”军衔(耀州观察使),全权负责本省军队的屯戍、边防、训练工作(鄜延路兵马钤辖)。当此之时,后来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韩世忠在参与征讨大军之前,不过是区区一名尚未列入军队序列的进勇副尉,大概相当于现在号称“兵头将尾”的“班长”。换算成行政职务序列的话,也就是一“股长”。——现实中,身居股长“要职”的人在进行自我介绍时,为了表示自谦,通常都会在后面补充一句——“屁股的股”。并且战斗结束后,尽管韩世忠孤身犯险,出生入死,取得了生擒方腊的天大功劳,换来的却也只不过一个排长(承节郎)而已。
接下来,就是公元1122年与金国夹击大辽帝国的战役。早期的战斗异常顺利,兵锋所指之处,敌人望风而降,大军兵不血刃,就轻易取得了易州(今河北易县)。作为此次战役的参与者之一,论功行赏下来,刘光世也在其列,被光荣的授予“中将”军衔(奉国军承宣使),从而正式进入了国家高级将领的行列,这一年,刘光世三十三岁。
古人云:“三十而立”。而才刚三十出头的刘光世,却已率先到达了同时代诸多名将所难以企及的高度,不能不令人发自肺腑地说一句:“I服了YOU!”
三是威望“牛”。刘光世的威望到底有多“牛”,从以下几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
一个是苗、刘叛乱事件。公元1129年,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成功囚禁高宗赵构以后,但却素来忌惮刘光世的威望,为了收买他,于是假借皇帝诏令,破格提拔其为国防部长(太尉)。当然,刘光世没有买帐,毅然率兵勤王,与韩世忠齐心协力,成功平定了这次叛乱。而刘光世本人也在这一事件后被封为名副其实的太尉。
一个是范琼部队事件。就在与上同年的七月,朝廷成功抓获了逆将范琼。范琼其人,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官居平寇前将军。他手下的这支部队,尽管战斗力相当不强,却是自北宋以来就追随于他的嫡系人马。范琼被抓以后,该如何妥善处置这样一支部队,成为令人相当头疼的一件事,因为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酿成不稳定因素。对此,时任宰相的张浚在满朝文武百官中选择了很久,最后选择了刘光世。因为,在当时的所有高级将领中,只有刘光世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成为一线高级将领,也只有他,才无论在资历、能力还是威望上,都有足够的实力摆平范琼手下那一批老兵油子。
还有一个就是间接导致岳飞被杀的淮西兵变事件了。公元1137年,朝廷收诸将兵权,刘光世被上调中央,担任少师,充万寿观使,奉朝请,封荣国公,赐甲第一区。至于兵权,则由新组建的都督府派了一个完全不知军事的吕祉前来统领。由于威望不足,结果本来在刘光世手下伏伏帖帖的郦琼匪性大发,悍然杀掉吕祉,带领人马投靠了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大齐。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南宋全国总兵力不到20万人,刘光世所部则总共5万2千人马。然而,当郦琼决定投靠刘豫时,愿意追随其麾下的竟达到了4万人,占到原部人马的80%左右。特别是,这4万人哪怕是朝廷派高官来劝说的情况下,也依然“义无返顾”的选择了跟郦琼一起。由此可见郦琼在军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而更可见刘光世的威望之高与统兵能力之强。

历史评价

  光世在诸将中最先进。律身不严,驭军无法,不肯为国任事,逋寇自资,见诋公论。尝入对,言:“愿竭力报国,他日史官书臣功第一。”帝曰:“卿不可徒为空言,当见之行事。”建炎初,结内侍康履以自固。又蚤解兵柄,与时浮沉,不为秦桧所忌,故能窃宠荣以终其身,方之韩、岳远矣。

个人名言

  尝入对,言:“愿竭力报国,他日史官书臣功第一。”
(帝曰:“卿不可徒为空言,当见之行事。”)
 

全 部
文 章
高清作品
图片图集
精彩视频
文章
高清作品
图片图集
精彩视频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高清
    图集
      普通
        视频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