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山东登州人。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 戚继光戎装军事家、华夏杰出志士,民族英雄。其祖为明朝开国将领戚祥,曾任朱元璋亲兵,洪武十四年(1381)战死于云南,授世袭明威将军。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1562年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宁德城外的横屿、福建福清牛田等三大倭巢,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为扫除东南倭患作出很大贡献。隆庆二年(1568年)调往蓟州,加高加厚长城,修建空心敌台,创立步、骑、车、辎重诸营,边境得以安宁。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往广东,后罢归登州,不久病卒。戚继光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屡克强敌,战功卓著, 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书传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人物生平
出生背景
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当时东南沿海的倭患十分严重,北部也经常受到蒙古的侵扰。明朝建立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1336-1392),南、北朝廷及守护大名除互相争战外,还不时侵扰中国沿海。北朝统一日本后,失败的南朝武士流落海上,对中国沿海的侵扰更趋严重。到嘉靖时期(1522-1566),由于明政府停止对日贸易,倭患的严重达到顶峰。蒙古族是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元、明以来,散居内地的蒙古族已逐渐和汉人融合,但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元朝灭亡后,他们多次南下掳掠,对明朝构成巨大的威胁。但是在当时,朝廷比较重视北虏(蒙古),认为蒙古骑兵比东南倭寇的威胁更大。
倭寇
日本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倭,来自日本的海盗因此被称为倭寇。四出抢掠时,常分成几队、十几队甚至几十队,以当地奸民为向导,用海螺号互相联络。刀枪磨得雪亮,且大多用武士刀,杀伤力极强。擅长近身格斗、火 戚继光东南抗倭枪射击,惯于设伏偷袭,常用川字或一字长蛇阵。由于当时明朝军队腐败,明军开始时常吃败仗。
蒙古
元朝灭亡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分为三部,自东向西分别为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除互相攻杀外,还经常掠夺明朝边境。明成祖朱棣在位(1403-1424),先后五次率兵亲征,大败鞑靼、瓦剌,保障了边境的安宁。后瓦剌征服鞑靼,势力迅速扩张,常常南下侵扰。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大举内犯,在土木堡(现在河北怀来县)俘获英宗,明朝几至覆亡。也先及后被部下杀死,蒙古重新陷入分裂状态。成化、弘治年间,达延汗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全蒙古。达延汗死后,蒙古又分裂成数十个独立的领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为大,多次举兵内犯。其中以俺答、小王子最为出名。
家世
戚继光祖籍河南卫辉府(今河南卫辉市),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 元朝末年,六世祖戚祥迁居安徽定远,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军,随其部将朱元璋转战各地。明朝建立后,戚祥战死于云南平元朝之战,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劳,让其子戚斌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为明威将军戚家又搬回了山东。自戚斌至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历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袭任这个职位。戚景通袭职后,任过都指挥、大宁都司、江南漕运把总,还在禁军神机营中任过职。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诞生于山东微山西北的小镇鲁桥,第二天阳光灿烂,戚景通于是给儿子取名继光,希望他继承祖上的光辉,并发扬光大。
戚继光无可厚非的是民族英雄,但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谁又能想到居然是个怕老婆的“耙耳朵”呢。据说我们的英雄对其老婆王氏是惧怕到了极点:传戚夫人不能生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戚将军为了养儿子瞒着夫人纳了三个妾,结果让戚夫人知道了,拿刀差点谋杀了亲夫,多亏戚将军心眼活泛,又是哭又是下跪才平息了事。
戚夫人也是将门虎女,女中豪杰,好像姓王,也是一舞刀弄枪的主,夫妻俩平常的业余活动就是比划比划,好像戚继光胜少负多,戚将军虽然让倭寇闻之色变,但人有两面,他的妻管严在军中是比较有名的。戚家军抗倭初期,戚夫人曾经组织老弱妇孺守过新河城,打退了倭寇的进攻。
戚继光官职世袭,不过初期还是很穷滴,据说戚夫人买了一条鱼,做了全家吃鱼头和鱼尾,把鱼身子留给戚继光。另外还曾卖了自己的首饰,让戚继光跑关系请客吃饭。这样的老婆还是不错滴。
任何人都不是没有污点的,戚继光也一样,他虽是英雄但是并不清廉,在当时的官僚环境下生存没有背景是很难生存的,戚继光也行贿,早年便与张居正关系密切(当时的张居正官职还不大,英雄的眼光就是毒),也正是因为如此,再戚继光的老上司胡宗宪倒台后他依然不倒,为以后的抗倭事业奠定了基础。
戚继光留下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让明朝将领李如松受益匪浅,以至在后来朝鲜的战场上打日本人抱头鼠窜。这也该为他记一笔功劳吧!
教育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戚景通武艺精熟,为人正直,忠于朝廷,为子孙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受家庭的影响,戚继光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戚景通对儿子期望很高,亲自教他读书写字,练习武艺,经常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戚继光不仅获得行军打仗的真实学问,还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树立了高远的志向,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诗文集与部分诗作
止止堂集
戚继光创作了不少诗文,万历十年(1582),他把历年所写的诗文编为《止止堂集》,分《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二卷。止止堂是蓟州总理署中的三间书房,堂名出自《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有谦抑自持的含义。其中不少诗歌体现了他的胸怀抱负,如《马上作》写道:「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辛亥年戍边有感》写道:「结束远从征,辞家已百程。欲疲东海骑,渐老朔方兵。并邑财应竭,藩篱势未成。每经霜露候,报国眼常明。」
戚继光的《韬钤深处》这首诗出自戚继光的诗文集《止止堂集·横槊稿》,是他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时所写。当时戚继光的生活十分平静,每天除处理公务外,就是闭门读书。但是,他不甘心这种碌碌无为的生活,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为边疆的安宁奉献一生。于是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韬铃深处
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客馆
酒散寒江月,空斋夜宿时。
风如万里斗,人似一鸡栖。
生事甘吾拙,流年任物移。
边愁频入眼,俯仰愧心期。
过文登营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后两句亦作: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