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专题>人物>
 
全部
 
舒同_近代

简介

舒同 (1905.11.25~1998.5.27) 字文藻,又名宜禄。男,江西省东乡县人。书法大师。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被毛泽东称赞为“党内一枝笔,红军书法家”。
生平

出身
  舒同1905年12月14日(农历11月25日)出生在江西省东乡县孝冈镇(县城),1998年5月27日在北京病逝。5岁学书,14岁即有乡誉。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6月在家乡与进步同学成立“金兰同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抚州),与李井泉等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研读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5年发表《中华民国之真面目》,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所谓“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表现出为国为民追求真理、伸张正义的革命精神。
入党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东乡县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东乡县党部常委。在他的领导下,东乡县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进行血腥屠杀,东乡县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因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通缉,他辗转于武汉、上海、安徽、南京等地寻找党组织,忠贞不屈,坚持革命。曾一度以鬻字为生。
革命生涯
  红军时期
  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4军政治部秘书、红11师秘书长、中共赣东特委秘书长、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红12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1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任红2师政治部宣传科长、政治部主任。1934年参加历次反“围剿”作战及长征。撰写《向北进攻—胜利的开始》等文章,鼓舞红军指战员士气。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四师的政治部主任,坚决拥护党中央北上方针。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后,参加直罗镇、山城堡等战役。1936年参加东征、西征战役。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创建、扩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延安整风时的军委整风审干领导工作。1944年夏,赴晋冀鲁豫边区、中共山东分局传达整风精神。是年秋任中共山东分局委员兼秘书长、分局学习委员会主任,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暨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社会部部长、国军工作部部长。具体指导了华东野战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参与组织指挥了鲁南、莱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曾具体领导了争取国民党第96军军长吴化文率部在济南战役中起义。
 解放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宣传部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文教委员会主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中共华东局党校校长等职。1954年8月至1960年10月,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他把山东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领导山东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大力推动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山东的实施,大刮浮夸风、共产风,造成几百万人的饿死惨剧。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并曾于1961年12月至1962年12月下放至山东省章丘县担任中共章丘县委第一书记。1963年3月调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迫害,长期被监禁、批斗。1979年9月被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78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军委军战史编辑室主任。1979年7月被增选为第5届全国政协常委。1982年9月,在中共12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后为中共13、14、15大特邀代表。
舒同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是共产党内学者型的高级干部。
最后岁月
  1998年5月27日,舒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2005年11月25日,东乡县委、县政府在其老家举办了舒同博物馆开馆剪彩、舒同铜像揭幕仪式、《舒同书法集》和《舒同诞辰100周年纪念邮册》首发式等。

书法成就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和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七分半”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自幼喜爱书法,5岁学书,14岁即有乡誉,被誉为“神童”、“东乡才子”。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但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并注意取其精华,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备受海内外推崇。他的书法,宽博端庄,圆劲婉通,用笔老重,藏头护尾,点划润厚通畅,别具风格,是现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所谓舒体,就是从“二王”入手,以颜、柳之楷为本,取各家各体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创独特风格,立“七分半”字体。这个“七分半”,可以说是舒体字的精华,既结体上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
“七分半”字体充分反映了舒体字的深厚基础和面貌特征。应当说,舒体字的形成,不只是艰苦的书艺探索,更重要的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练。舒同的墨海生涯从14岁在乡间小有乡誉时起,直至93岁病逝近80个年头,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管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十年浩劫”的动乱,不论是在繁忙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罹难挨斗的“牛棚”里,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始终没有中断艺术研究和临池实践。舒体浑圆有力,外柔内刚,宽博端庄,雍容大方,以其特有风格,体现革命风云、将军气度,深为人们珍爱。当今,舒体已被输入电脑,广泛用于报纸、刊物、电影、电视,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舒同参加红军后,一直在团、师搞宣传工作,在紧张战事之余,潜心书艺,寄情翰墨。随红1军团长征到陕北时,一路上书写大幅标语,弄得身上全是石灰,衣服上也烧了好多洞。在行军途中,没有纸笔,舒同就捡了树枝在地上划拉;骑在马上,也用手指头在裤腿上划拉。有一次被毛泽东看到了,就笑着说:“舒同,你成了马背书法家啦。”从此,“马背书法家”的美名就传开了。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边区政府管辖的旬邑县时,为团结抗战,中共拟请当地一位前清翰林出任边区参议员。那位老夫子说,“我和没文化的人谈不来”,拒绝参加。毛泽东知道后,就让舒同以中央名义给他写一封信,宣传我党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位前清遗老读了信后连声称服:“字美文雅,想不到共产党内也有人才啊!”随即出山参政。
1936年延安创办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负责筹备的同志请求毛泽东写校牌。此时毛泽东正在忙于撰写《实践论》,一时抽不出空,便向来人推荐:“你们去请1军团的舒同写吧,他的字写得很好哩!我很欣赏。”就这样,时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的舒同奉命书写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牌,还写了大门左右两边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从此舒同的名声便驰誉全党全军了。
何香凝说过:“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有于右任,共产党有舒同。我更喜欢舒同。”
多产书法家
  舒同是多产书法家,几十年来,他的墨留遍全国各地,特别是与颜真卿故里费县情有独钟,费县有他的多件墨宝传世。1959年舒同到费县视察水利工程,应邀回去题写了“许家崖水库”五个大字(每字原大高100厘米,宽80厘米)。这五个大字端庄大方,遒劲有力。体现他当时身置大跃进的年代,视察民情,看到人民群众意气风发兴修水利的热潮而感慨万千;刚到山东省委担任第1书记,又有用武之地,春风得意;50多岁正年富力强,笔法浑熟,运笔酣畅淋漓,有泣鬼神、惊天地之气。舒同生前曾有言说:“许家崖水库”五个大字,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大的字,也是他最满意的字,而且刻的也好。这五个大字虽然没有落款,但人们一看就认出是舒同体。竖立在大坝溢洪闸旁的《许家崖水库》石碑,既是一座书法名碑,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已成为费县著名旅游景点——鄪国明珠“天景湖”的历史文物标志。
人民的书法家
  舒同之所以被誉为人民的书法家,是因为他这位马背上的红色书法家身居高位而没有官架,学识渊博而没有傲气,无论谁去求字,他都一一应允。因而,改革开放以后,费县人多次登门拜求墨宝,舒同先后为《费县志》、“琅琊羲之砚厂”、“费县影剧院”等题名,这些墨宝成为稀世珍品。出版《舒同字帖(分楷、行、草三本)、《舒同书法》》、《舒同书法艺术》等 。
 

全 部
文 章
高清作品
图片图集
精彩视频
文章
高清作品
图片图集
精彩视频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高清
    图集
      普通
      视频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