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专题>人物>
 
全部
 
王襄_近代

    王襄(18761965),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字纶阁,号簠室。长年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我国的金石、甲骨学做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甲骨文研究先驱。1953年担任天津文史研究馆馆长。

 
简介  
王襄,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长期从事金石学、甲 
骨学研究,为我国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 1959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成立,地点在天津市文史馆。首任会长为王襄先生,直至1965年先生逝世。
 
早年经历  
1876年王襄出生于天津城东门里仓门口的一个文物研究世家,父亲是王恩翰,母亲郑氏。七岁之时,王襄跟随兄长入私塾读书。10岁时,其父考中科举举人;11岁时,改入樊氏私塾学习。王襄自幼喜欢小篆、古书,曾师从王守安。1910年在北京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矿科毕业,1913年又毕业于天津民国法政讲习所政治经济科。曾在天津、福建、广东、四川、浙江、湖北等省盐务稽核所任职多年。
 
最早发现甲骨文  
范寿轩是晚清末年经常往来于京津地区的古董贩子。一日范寿轩急匆匆地来到王襄家,说在河南见到一种"龙骨",上面刻有古代的文字,问他想不想要。王襄一听,很感兴趣。正好孟广慧也在座。孟广慧是天津近代著名书法家,很有名气。听说是有古文字,二人赶忙催促范寿轩前往收购。由于当时交通还不便利,直到一年后,也就是1899年,范寿轩才带着从河南收购的龙骨回到天津。原来,在中国清朝晚期,男人要留长辫子,头顶前半部的头发要全部剃光。那时候,理发工具就是一柄锋利的剃刀,一不小心,就会划伤头皮,所以剃头匠必须常备一些止血药,这种止血药就是龙骨碾碎制成的。 
不过王襄对这些不感兴趣。他见这些"龙骨"大大小小,形状不一,有的像龟板,有的像一般的动物骨头。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发现这些“龙骨”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便向范寿轩求购这些“龙骨”,范寿轩以奇货自居,向王襄索要高价。王襄无力支付巨款,只得购买零星小片,未能得到大片龟骨。  
后王襄根据龟骨出土地点的河南安阳小屯村,断定这些龟骨是殷墟故物。后知道这些故物中有龟甲和兽骨两种,乃殷商占卜时所用之物,龟甲、兽骨上所刻之字是占卜的结果。
 
捐献国家
解放初期,直到1952年,王襄家中仍很困难,董作宾曾从美国来信,询问他是否有意将甲骨售与美国某大学,王襄也一口回绝了。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他将毕生搜购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献给了国家。
 
甲骨文研究先驱  
王襄对于甲骨文不仅有鉴定、购买之功,还有著述传世,著述颇丰,撰写甲骨文、金石文和个人诗文等方面书稿有四十余部,多未刊行。在王襄所著的《簠室殷契序》一书中,明确记载了他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首先发现、鉴定、收购甲骨的经过,以及此后研究甲骨文等情况。他写的《簠室殷契类纂》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字汇,此书于1920年出版。1925年他出版了《簠室殷契征文》公布了他收藏的五千多篇甲骨中的精品。除上诉三者外外,还著有《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殷代贞史待征录》,以及《殷墟书契待问篇录本》、《簠室所抚殷契》和《纶阁所录殷契》等甲骨文研究专著。
 
全 部
文 章
高清作品
图片图集
精彩视频
文章
高清作品
图片图集
精彩视频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高清
    图集
      普通
      视频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