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深度观察>
 
全部
 
中国书法市场价格混乱:困境与出路
2013-01-25
编辑 : 佚名
作者 : 未知
浏览次数 : 
一、中国书法市场的现状 所谓书画,当然既包括书法,也包括国画。许多著名书画家都一再强调:以书入画、书为画骨。例如,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的吴昌硕就承认,自己平生得力...

一、中国书法市场的现状

所谓书画,当然既包括书法,也包括国画。许多著名书画家都一再强调:“以书入画、书为画骨”。例如,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的吴昌硕就承认,自己“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吴昌硕的书法和篆刻功力深厚,他以狂草作葡萄,用篆笔写梅兰,将书法和篆刻的行笔和运刀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中,形成了独特的“金石味”画风。中国画讲究“提、按、顿、挫”,“浓、淡、疏、密”等技法。对入画的每一笔都讲究筋骨神韵。因此,书画家喜欢讲“书画同源”。有趣的是,尽管人们大都承认“书画同源”、“书为画骨”,然而,在十多年来的中国书画市场上,国画与书法的价格,却是天上人间,难以相提并论。不仅最顶级国画家的国画作品与最顶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之间的价格相去甚远,而且,即使是书画兼长的书画家的国画作品与他的书法作品之间的价格也难以相提并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佳书不如孬画”。

从中国书画市场的书法作品成交量来看,这种情况更是显而易见的。在国内各大拍卖公司举办的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上,国画的数量几乎都占到了全部书画拍品的90%以上。举例来说,在中国嘉德[微博]国际拍卖公司举办的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中国近现代书画(一)专场共有247件拍品,其中绝大部分为国画作品,书法作品只有不到10件;中国近现代书画(二)专场共有436件拍品,尽管书法作品的数量随着拍品总数的增加而稍微多了一些,然而,在这些拍品中,刚刚谢世的书坛泰斗启功的书法作品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此外,书画皆长,但以画闻名的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书画家的几件书法精品又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更有甚者,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举办的2005年秋季拍卖会中国当代书画专场上,上拍的108件拍品无一例外地全是国画作品。在包括中贸圣佳、北京荣宝、北京翰海、上海敬华在内的其他主要拍卖公司举办的书画专场拍卖会上,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有人甚至认为:“书法已完全成为了国画的点缀和附庸,它们仿佛就是为了‘书画’一词的相对完整才得以被保留的。似乎中国书画的拍卖会都可改称为国画的专场拍卖了,且毫不为过。”

二、书法市场价格混乱的深层次原因

总的来看,书法市场的价格混乱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深层次原因造成的:

第一,艺术价值与作者名气同时左右书法价格。在书法市场上,书法作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决定的。以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为例,早在1972年底,《人民中国》杂志在选择现当代中国书法精品赴日本展览时,林散之的草书作品就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人的高度赞誉,名列榜首,被认为代表了当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虽然林散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已经盖棺论定,但是,就目前的书法市场行情而言,他的书法作品平均价格也只有40000元/平方尺。其他书法造诣颇高的书法家,例如白蕉、陆维钊、邓散木等人的书法作品价格,通常几千元就可以成交,精品力作一般也只要几万元。那些公认的艺术价值并不见得高的名人书法作品,倒是不仅广受世人关注,而且市场价格高昂。举例来说,1993年6月20日,在上海朵云轩举办的首届拍卖会上,一幅汪精卫的行书作品在拍卖前并不被人们看好,底价为3500元港币。但是,当拍卖师宣布开拍以后,场上举牌应价者很多,价格也随之一路飙升。最后,这件拍品竟然被拍到了22万元港币。这种情况在清代帝后的书法作品身上显得更为明显。

第二,书法家的“非职业化”导致价格混乱。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数十所高校设立了书法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多达数百人。然而,与美术相比,书法的体制化历程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众所周知,画家作为一种职业的历史相当悠久,而且,人们也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真正的职业书法家――书法家协会中的专职工作人员除外――却是凤毛麟角,并不多见的。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著名书法家,同样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中国书法特别强调所谓的“字外功夫”。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自身学识不够,国学修养不高的书法家,无论在技法上多么出神入化,也绝对不配叫作“书法家”,而只能称为“书匠”。在这种情况下,书法家显然很难成为一种体制化的职业,目前的社会评价体系也并不鼓励人们将书法作为一种职业,专门地从事书法创作。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中国书法市场价格混乱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