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顾丞峰:彭德之“雅”
2013-08-21
编辑 : 秩名
作者 : 雅昌艺术网
浏览次数 : 
我参加了2012年秋的终南雅集,一帮人浩浩荡荡,乘车驾舆,乘兴而来,呼啸而去,留下点点滴滴的谈资与到此一游的小情调,显然,无论比起古人的兰亭雅集还是西园雅集,相差不止十...
我参加了2012年秋的“终南雅集”,一帮人浩浩荡荡,乘车驾舆,乘兴而来,呼啸而去,留下点点滴滴的谈资与“到此一游”的小情调,显然,无论比起古人的“兰亭雅集”还是“西园雅集”,相差不止十万八千里。
真正的雅集应是放弃尘世的灰霾,定坐自然的驻留,沉吟只是形式,作画也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享受静以观物、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凝神,品味沉浸万物,含芳吐纳的快慰。
可惜当代的文人群聚已经不复有吟诗弄月的社会基础。
古代文人的雅集总体上是“私密”性的,是排斥公众性、非展示、自我抒情以及过程性的。落实到今天的“雅集”上,除了“过程性”这点还算,其他已经相去甚远,物去人已非。但文化人发思古之幽,攀附雅兴的毛病,一有机会还是会出来作怪。彭德给大家提供了“集”的机会,至于能“雅”到什么程度,好在他并没有要求。
翻览2011年的《终南雅集》画册,发现有年轻人开始称彭德为“彭公”。
在我的印象中,当代批评圈被称为“公”者甚少,不少年龄大于彭德者也很少被以某“公”相称。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般某人被称为“公”,往往跟“德高望重”或者位高权重联系在一起,比如“周公”(恩来)、“蒋公”(介石),当然最早的是一饭三吐哺的周公姬旦。
2002年中国艺术三年展上,彭德作为主持人提出了“雅艺术”的概念并将其作为“非确定性”主题。此说是针对中国前卫艺术“泼皮”风格、行为及其视觉艺术中的“暴力”倾向渐成时尚的现状。但如何“雅”,怎样为“雅”却又不甚明了。足见彭公对“雅”的推崇更多还是在精神的层面,在当代艺术中也缺乏实施或者实验的基础。那次展览和展览所提出的“雅”,都迅速消失在记忆之中,就是明证。
此后彭公潜心写作多年,据说三年不下楼的他为学界捧出一本厚重的《中华五色》,从中可寻他心目中“雅”的轨迹。
虽然身体力行,但彭公之“雅”不可避免地会被归入逝去的文人乌托邦,彭公倡导的“雅集”只能是凡夫俗人的一个短暂相聚。
太阳照样升起,若干年后当我们捧起几本“终南雅集”出版物时,会像翻览旧日的相册,唏嘘感慨,欣然忆旧:那一次放松心境的愉快旅行和小驻,仅此而已。
我还是更希望听到人们叫他“彭德”,因为这样显得他仍年轻,能体现出某种“犀利”的感觉;一旦进入“彭公”的情境,稳重来了,暮气来了,不好。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顾丞峰:彭德之“雅”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