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深度观察>
 
全部
 
刘九洲:没有速度感的字,不是书法
2013-08-28
编辑 : 秩名
作者 : 雅昌艺术网
浏览次数 : 
几个月前,我有一篇文章谈到《写经为啥不是书法》,其中强调了书法一定要有避让,除了这个,书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速度。 还是从书法的鉴定说起。林散之书法的赝品...

 

几个月前,我有一篇文章谈到《写经为啥不是书法》,其中强调了书法一定要有“避让”,除了这个,书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速度。

还是从书法的鉴定说起。林散之书法的赝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临摹的,就是放笔直书。如果对林散之书法本身形态不够熟悉,那么这一类东西,能够骗倒你。因为看起来书写速度也有,样子也像。但是熟悉林散之书法的人,往往看照片就知道这是赝品。另外一类,是照着真迹,慢慢摹出来的,这需要看原作,不是看照片就能够鉴定的,因为,这一类东西笔下没有速度,但是照片上看不出来。这样的临摹,细节必然会出现破绽的,譬如说,牵丝、转折等环节,墨的浓淡转化等自然痕迹,与放笔直书完全两样。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林散之书法还是很了不起的,你要是写快的,就会有差异,写慢了,就没有牵丝了。用这个办法去衡量,弘一、于右任等人的书法,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他们的书法没有速度可言,导致一些应该存在细节完全丧失,如果慢慢模仿,会非常接近原作。而最极端的则是李瑞清曾熙,他们慢慢写字,似乎达到了不会写字、不是书法的境界。而以这个标准来看,毛泽东高二适、林散之,沈尹默,则是写得好的。

书法上的小名家,很多时候就是速度感出不来,就像开车是一个道理。清代钱泳的小楷书,《书法杂志》曾经刊登过一本,翻开一看,也算是珠圆玉润,蛮好看的,再仔细看看,没有速度,或者说,都是平均速度,像是在写《石鼓文》,毫无意趣,这就是馆阁体。清代晚期虽然书法的理论水平不高,但是鉴赏眼光还是有的,这种馆阁体,大家依然认为书法的倒退,这是对的。这就是倒退到接近唐代写经那里去了,所以大家看不上。

有人说,有的书法家写得快,有的写得慢,那你如何用速度感区别是否书法?快与慢是相对的,不是越快越好,但是如果完全没有速度,也是非常麻烦的,相当于体操只会做分解动作。但是世界冠军的体操运动员,确实有的动作快,有的慢,但是这些是职业范围内的快与慢,不是说慢到只做分解动作。

回到林散之这个话题,我们可以看到,你要想模仿字型,就没有办法写,只能摹;要想有那个速度,那么字型就不像。这就是书法的难度所在,董其昌的书法难以模仿,其实也是这个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征明沈周这一路的书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就是字型和速度其实都不难。

与速度相对立的,就是书法中“断”的问题。在王羲之摹本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斩钉截铁的断。也就是突然停住速度、停住节奏,然后换笔重新开始。在现在可以看到的名家真迹中,黄庭坚、董其昌、何绍基是这个方面最优秀的阐述者。断的重要作用在于,这个概念,使得书法作品不这么油滑。我们可以在明代一些写得天花乱坠的书法作品中,看到一步也不停留的速度,但是这种速度不能带来美感,因为其中没有与速度相结合的“断”。

在清代,很多写篆隶的书法家,还是注意到避让与速度,但是到了20世纪,尤其是到了21世纪,一些书法家,写的字根本没有办法看,字字独立,生怪离奇,简直就不是字,哪里谈得上书法?单独的笔画不构成美的因素,互相交映的笔画、与书法是相呼应的写法,才是值得重视的。

因此,从历史上看,体现不出速度的字迹,都不是书法,所以,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这些,绝大多数不是书法,只是提供了书法所需要的一些基础、历史与基本概念。体现出速度感的字迹,才有可能是书法。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刘九洲:没有速度感的字,不是书法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