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深度观察>
 
全部
 
从木匠成为巨匠:寂寞之道当以寂寞呈现(3)
2014-01-14
编辑 : 王岩 王晓溪
作者 :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浏览次数 : 
思一叶知秋 行寂寞之道 美术馆的展览是研究的动因,也是研究的结果。自2005年开馆伊始,北京画院美术馆以院藏的2000余件齐白石作品及丰富的20世纪名家...

思“一叶知秋” 行“寂寞之道”

美术馆的展览是研究的动因,也是研究的结果。自2005年开馆伊始,北京画院美术馆以院藏的2000余件齐白石作品及丰富的20世纪名家作品的收藏为基础,建构了齐白石作品的常年陈列及“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两个品牌性项目。尤其在齐白石研究的基础上,以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为经,以美术大家为纬,从横纵两个方向出发,由点及线串联成为一条相对清晰而完整的脉络,进而勾勒出20世纪北京地区美术史的全景,突显20世纪中国艺术作为21世纪艺术前史的价值。而齐白石始终是这一发散式研究展览的核心,我们把这种从个案入手的方法称作“以个案勾勒全景”。

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了一个非常中国化,也非常形象的名字:一叶知秋。此言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也就是说,从一片树叶的凋落,可以得知秋天的到来。从细节入手,可观全局,这就是对我们的工作方式的概括。然而,如何能从对“一叶”的认知中了解一个时代艺术的发展、文化的演进乃至社会的变迁呢?这恐怕除了对这“一叶”的生成来源、组成结构研究之外,还要探讨这“一叶”与树枝、与树干甚至整棵树的关系,进而扩充到对植物生态的关照,这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2005年开始的齐白石作品陈列以及从2007年开始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就是北京画院美术馆这样一个只有4600平方米,展出面积仅1000多平方米的小型美术馆所坚守的方向。记得齐白石有一方印章“寂寞之道”,这或许是他的人生感悟,同样我们这些后来者对此也深有体会。因为,在开始对齐白石和20世纪中国艺术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时候,这一课题还并不是热点,展览推进并非易事。但是,时间是可以来换空间的。在我们完成齐白石十个陈列展览、做完30余位20世纪的大家展览时,我们仿佛已经在触碰中国20世纪艺术的面貌了。

当然, 20世纪中国艺术的形态之多样、历史之跌宕、人物关系之复杂是在进入这一专题之初所始料未及的。我们以齐白石为中心进入,纵向就会碰到李苦禅、王雪涛、许麟庐、李可染、周思聪等等。横向自然碰到金城、陈师曾、王梦白、张大千、林风眠、徐悲鸿、于非闇、胡佩衡,甚至蒋介石、毛泽东胡适、海外的齐吉尔、野口勇等等。在这样以个案勾勒全景的诉求中,在我们逐渐编织与增补的横纵图中齐白石始终是我们的中心点。

我们坚持了对齐白石作品的陈列。“陈列”是一个美术馆文化态度最持久、最准确的呈现。作为收藏、研究、展示、普及教育的公益性美术事业机构,美术馆有责任对馆藏作品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展示,以达到宣传、展现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美术发展水平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公众高品位的审美眼光,使观众可以随时看到艺术史中的经典作品,使他们脑中对于艺术史的零散信息得以梳理。再有,一件美术馆中藏品价值的彰显以及它在美术史中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馆对其的研究与推广。这不仅是美术馆所要承担的责任,更是其艺术标准、文化态度的体现,陈列则是这种价值取向最好的显现与诠释。

立足于北京画院院藏齐白石作品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我们根据题材把藏品划分为草虫、人物、山水、梅兰竹菊、水族、花卉、书法、蔬果、石印、手札十个专题陆续陈列展出。到2014年,齐白石诞辰150周年时,正好完成了第一轮的陈列展览。此次“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以齐白石的《白石老人自述》为基础,以第一人称结合他的手稿、文献与齐白石绘画作品的内容、题跋、印章等对照展出,建构其中的内在逻辑,自然形成了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的艺术人生,成为第一轮齐白石陈列的收官之作。我们希望展览是开放性的,我们盼望来到北京画院美术馆的观众以及爱齐白石的人们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因此在这个展览的结尾处写道:“一百五十岁的齐白石还活着吗?他的艺术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依然具有魅力? 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的艺术历程能证明什么呢?我们期待您的答案。”文/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吴洪亮

“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

展览时间:2014.1.10-2014.3.18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票价:免费

 

关键词 : 
齐白石  巨匠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