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深度观察>
 
全部
 
述王伯敏先生美术史研究和书画创作成就(2)
2014-02-17
编辑 : 雅芳
作者 : 浙江在线
浏览次数 : 
王伯敏先生的美术史著作中,首推《中国绘画史》,这本50余万字的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今天来看,这本书的撰写与出版过程就是一段传奇,据王伯敏...

王伯敏先生的美术史著作中,首推《中国绘画史》,这本50余万字的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今天来看,这本书的撰写与出版过程就是一段传奇,据王伯敏先生自述:“1961年4月我同潘天寿先生等出席中央召开的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上,文化部交给我的任务。1962年3月初稿完成时,文化部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在杭州举行审稿会议,会期长达48天。出席会议有大家都熟悉的俞剑华、于安澜、徐邦达、任蠡甫、曾昭燏、潘天寿、史岩、郑为、金维诺、傅抱石、黄涌泉等18人。一审通过后,当年11月文化部又在北京西山召开审议《中国绘画史》二稿会议。”此书先后曾六易其稿,出版时距离他完成书稿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这仍是新中国成立后30年中率先出版的画史专著。其实,在接受撰写这本书前,王伯敏曾有个18万字左右的《中国绘画史》稿本,他曾持稿请教黄宾虹先生,黄老赠诗中说:“论评南北千家画,君有才华胜爱宾。”将其与爱宾即唐代的张彦远相比。黄老还指点他“写史要实,论理要明。”史论结合,画家、作品、理论兼顾,是《中国绘画史》这本书的特色,这样的画史编写体系将专业研究所需要的提高与新中国美术教育所需要的普及相结合,是本世纪下半叶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画学史著作,得到广泛好评,该书后来获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王伯敏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相继出版,这两本著作,《中国美术通史》有250余万字,《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是260余万字;《中国美术通史》勾勒了中国美术发展的整个脉络,《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描述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美术发展的历程;《中国美术通史》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则是填补了我国乃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这两本著作无论在文字量还是学术质量,都可谓当代美术史研究中的重量级作品。王伯敏先生在主编这两本著作中展现出了一个优秀美术史论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历史使命感、学术修养和组织能力。

进入新世纪,王伯敏在80多岁高龄时,还编写了《中国剪纸史》,一个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关注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剪纸,并在美术史研究上提出“农耕文化”这一学术观点,他还把美术史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这样的历史使命感和学术智慧,是他成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美术史论家的重要原因,正是这样的品质才使得他的美术史研究能填补一个个学术空白,开启一个个新的美术史研究的领域,例如王伯敏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中国版画史》,就是填补学术空白的版画专史;他的《敦煌壁画山水研究》是研究敦煌壁画山水的专题史著作;《唐画诗中看》开启了一个独特的美术史研究的视角;他的《中国画的构图》,在总结中国画的时空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看、合六远等“七观法”。此外,他还提出撰写《中国岩画史》、《中国边境美术史》的想法和必要性。

王伯敏对于美术史研究上的贡献,不仅是他的研究多次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学术研究的空白,还在于他的研究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奠定了永久的基石,以及为我国造就了一批美术史研究的高级人才。早在20世纪80年代,沙孟海先生就曾题写“三史罕人王伯敏”相赠,后来随着王伯敏先生的美术史著作一本本问世,人们又说他“六史罕人”、“七史罕人”,其实,中国人认为“三”就是多,王伯敏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众多著作的美术史研究的“罕人”。陈振濂先生认为:“在这一百年以来,王伯敏教授的美术史研究,足可以代表这个时代,足可以使我们感到自豪。”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王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家,他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三、书画大家

“一生治史三更月,半世挥毫万里行”、“读书倦了画云山,落墨灯前不令闲”、“半唐斋里人长乐,壁上云山枕上诗”,这是王伯敏先生的自我写照,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在美院读书时,有时候会去数教工楼的灯光,看看哪个老师在勤奋,结果是,那个深夜唯一亮灯的窗户一般都是王伯敏先生书房的窗户,让我们这些做学生的非常佩服。而王伯敏先生在治史的同时,也坚持挥毫作书画画,他不仅是治史罕人,更是个书画大家。其书法多行草,颇多章草意韵;其画,以写江南云山见长,偶写花卉,精于竹石,“极古而新,画境磊落清奇”,被誉为“学者妙造”。画坛巨匠潘天寿生前曾赞他“不仅专史,能诗又工画,实在难能可贵”。一代山水名家陆俨少先生也认为他是浙江山水画坛执牛耳的人物。

具体而言,王伯敏先生的书画气质高华,富有诗意和书卷气。作为一名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学识渊博,又遍历天下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三山五岳俱登临,大漠江南多往来。先生又善诗,《柏闽诗选》收录其平日闲吟的一部分,包括论画、记游及起居400余首。他说:“读书、作画、看山到了会心时,诗句常常脱口而出。”正是这样的诗心和渊博的学识,使得他的书画作品自然流露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古人论书有云:“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一个书画家的作品,最最重要的就是作品的气息和格调,这也是我们欣赏王伯敏先生的作品时,不能不注意的。

其次,是先生书画的笔墨语言之美。王伯敏先生的笔墨得黄宾虹之神韵,而又自出机杼。中国拳术有“外家拳”和“内家拳”之分,王伯敏先生的书画“质而不俚”(夏承焘语),用的是内家功夫,体现的是他对“內美”的追求。他用笔,多章草笔意,有识者认为他用笔“中锋侧锋互用,转折处呈折钗股,锋芒收敛,张力内蕴,含蓄而劲健。皴擦处以枯笔随意写出,以实求虚,不落古人俗套,使画面更加灵动清新。”用墨上,他得黄宾虹先生“黑、密、厚、重”之精髓,善用松烟宿墨,尤以积墨和破墨法见长,墨色氤氲、浑厚华滋,自成一格。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王伯敏  美史研究  书画创作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