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人物观察>
 
全部
 
谈陆俨少的诗书画(2)
2014-03-03
编辑 : 佚名
作者 : 东方早报
浏览次数 : 
下面让我来谈谈陆老的诗、书、画。 诗 首先谈诗。何谓诗?诗者,天地之心。文中子说,诗者,民之性情。我以为还是白居易说得好:诗者,根情、苗言...

下面让我来谈谈陆老的诗、书、画。

首先谈诗。何谓诗?诗者,天地之心。文中子说,诗者,民之性情。我以为还是白居易说得好: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以,称得上诗的文字应该是这四者交融的结晶。为诗要曰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所以诗是典型化的文学艺术,是高度概括的文学艺术。所以说诗之意阔,所以诗有如大千世界寓于一粟之中,所以说诗每有言外之音、弦外之响……现在有人把押韵的文字便以为诗,真是极大的误解。现在能画而能诗者真是凤毛麟角。要能作得好诗更是谈何容易!?有人尽管下过苦功,因为缺少那么一点灵气,也就一辈子写不出好诗!所以放翁教子学诗有这样的诗句:“子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老的诗,好就好在有真情实感,每有所作,均发自胸臆,重自然风骨,而不以鞶悦为工。抗战期间,他才三十多岁,流寓重庆,所写蜀中秋兴五律六首,深得老杜神韵。录下并略述我个人的读后感:

其一

万里伤浮梗,八荒共陆沉。

楼高惊客眼,春动见天心。

绿竹倚花净,清江隐雾深。

家山无短梦,巴蜀入长吟。

其二

初寒生昨夜,薄雾又今朝。

江水无穷极,秋天正寂寥。

怀归东路永,涉世后时凋。

风晚青松意,同心倘可招。

其三

客里惊年换,天隅觉事非。

江云寒不举,蜀雨断还飞。

无复乘高兴,真成逆浪归!

浮鸥吾语汝,日暮更相依。

其四

急急雁鸣度,团团蟾影临。

商声移古树,秋色满高林。

城关惊寒事,风霜向暮砧。

侧身当此日,还对蜀江深!

其五

云天看雁过,晴雨到鸠疑。

山色秋多兴,江光晚与宜。

折花疏寂历,倚树小欹危。

九日虚佳节,三年实在兹。

其六

迂疏宜畎亩,出处各生平。

即事非今古,哀时尚甲兵!

寒怜秋树瘦,明爱晚山晴。

后日谁能料,空怀植杖耕!

我初读此篇时,合我陡然想起四十年前流亡四川的情景。如第二首颔颈写……江水无穷极,秋天正寂寥。怀归东路永,涉世后时凋……苍茫萧瑟之感,客思离绪,仿佛又把我带回到当时的处境。第三首的“江云寒不举,蜀雨断还飞”正是典型的巴渝景色,使我深为所动的是,因那时我曾寄居重庆的远亲家中,那是个豪富人家,而我是个背井离乡的穷学子,自然容易触景生情。那时我才十七岁,也曾有过“乡梦不遂春夜永,客思偏在雨声中”的慨叹。现在我虽年已周甲,读到“城关惊寒事,风霜向暮砧。侧身当此日,还对蜀江深”,犹不禁感叹歔欷,怆然涕下。诗之妙用,往往在于以典型的情景,引起读者的共鸣,这首诗在我身上就具有嘤鸣之用。最后一首更是沉郁苍莽酷似少陵。作者的性格、志趣、忧国的情怀,前途的思虑,俱见于寥寥四十字之中,自是佳构。

再看他1984年春重游鼓山所作:

八闽此山古,重游台殿高。拄筇寻旧迹,剔藓认前朝。不胜兴亡感,从知岁月遥。倚岩存老树,犹发向阳条。

数十年间,几经蹭蹬,追维前后,感慨良深,结联用老树发枝的形象点出他要把余年奉献给祖国艺术事业的情思。

要之,他的诗风除继承少陵而外,似还旁参次山,很少用典,简淡深朴,熟读他的诗,当可想见其为人。

关键词 : 
陆俨少  诗书画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