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会让人淡忘一些记忆。在当今异常火热的艺术品市场上,许多民国时期重要的书画家已被人们渐渐遗忘,比如当时公众耳熟能详的“三吴一冯”。
事实上,在吴昌硕之后,吴湖帆、吴华源、吴待秋和冯超然等四人异军突起,成为民国时期海上画坛十分热门的风云人物。他们都以山水造诣最高,吴湖帆、冯超然尤其是个中翘楚。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的画不仅价高,而且销路好,可谓出尽风头、占尽风光。其中吴湖帆的润例就高达每平方尺十二元,时年六十余岁的黄宾虹尚不及他。而冯超然的润格甚至高于其他几位,可谓一画难求。
说到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画家自身极高的艺术才能之外,也是由于“三吴一冯”的画风迎合了沪上市场所欢迎的青绿设色、工整雅致的一路,因此销路颇好。当时沪上人家多以买到他们的画为荣,成交价动辄以金条计。值得玩味的是,昔日“洛阳纸贵”的他们,在八十余年后也就是今天的书画市场上,除了吴湖帆一枝独秀外,其他三人之名几近湮没。尤其是冯超然,在新中国成立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沦落为市场上的二三流人物,其作品无论是成交价格,还是数量,都很是冷清。
但随着近两年市场的升温和书画拍品的大幅飚升,冯超然的市场行情已逐渐回暖,作品价值已慢慢回归本位。
深厚造诣 智仁品性
冯超然(1882-1954),名迥,字超然,以字行,号涤舸,别署嵩山居士,晚号慎得,江苏常州人。从小聪慧,天赋很高,自童年始酷爱绘画,十三四岁时卖画已有所得。早期精仕女,以唐寅、仇英为法,晚年则专攻山水。好吟咏,工行草篆隶,偶刻印。曾客居苏州张氏园,1919年到达上海,结识了陈陶遗、顾鹤逸、俞樾、李平书等名贤,见识大长。特别是与吴昌硕成了忘年交,吴在80岁时,曾为冯作画,用砚刻上“不谐今,谐于古。知予心,唯有汝”的铭文。上世纪三十年代,冯超然就享誉海上,画名极盛,那时跟他学画的人众多,桃李满天下。
沦陷时期,为避免敌伪人士求画,冯超然故意抬高润笔。有一汉奸不惜重金,纠缠不已,无奈,只好草率挥毫,并题一绝“不是不归归未得,家山虽好虎狼多”,把敌伪譬作虎狼。之后,他抱定过隐士生活的宗旨,闭门不出,在画坛上有“嵩隐冯超然”之称。
冯超然一生以卖画为生,故存世作品较多,且很早就在市场上流通。1930年冯超然的润格不仅详细而且价格甚高:直幅3尺80元,4尺100元,5尺140元,6尺240元;横幅照直幅加二成;手卷每尺32元,花卉六折,人物同例,仕女加倍,人物山水加半,点景加半,青绿金笺工细加倍,金碧加2倍,点图及补图另议,山水设色加2成,墨费加1成。冯氏的这一润格在当时可谓傲视群雄。
冯超然的艺术得到时人极高的评价。六十寿诞时,前清举人沈卫为其撰《嵩山草堂记》;其弟子约请唐文治撰《嵩山草堂画册序》,其中提到“先生性秉智仁,是以乐山水之趣,而得动静之神,故于山水人物花鸟,靡不曲尽其妙,其造诣固非俗士所能知也”。从其学艺的弟子颇多,昆曲大师俞振飞、陈小翠等均从其学画,最有名的莫过于陆俨少。冯超然十分赏识陆俨少,他对陆说:“学画要有殉道精神,终身以之,勿事宣传,勿慕名利,据德游艺,温故知新。”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