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专题>人物>
 
全部
 
李渔_明代

人物简介  

      李渔,生于江苏如皋,祖籍浙江兰溪。李渔自幼聪颖,擅长古文词。41岁去杭州,后移家金陵,游历四方,广交名士。公元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复移家杭州,于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李渔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他重视戏曲文学,曾说:“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李渔在金陵时,别业称芥子园,设有芥子书肆。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等编《芥子园画谱》,流传甚广。公元1651年 我国文学家 李渔41岁第一部传奇《怜香伴》顺治八年撰成。

生平事迹  

       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李渔的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李渔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说:“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积。”可见此书足能反映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

萍寄武林  

       李渔为其在杭州的寓所题名为“武林小筑”,并在此暂居下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虽美丽如画、胜似天堂,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尽管有朋友的接济,但仍然举日维艰,穷途欲哭,处境十分尴尬。然而,李渔并没有气馁,他知道,偌大的杭城,定有他的谋生之道。一段时期,在杭城的大街小巷、戏馆书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他在不断接触、不断观察、不断了解中发现,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从豪绅士大夫到一般市民,对戏剧、小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自己正好有这方面的专长,“卖赋以糊其口”,一方面可以解决一家人生计,另外一方面还可使自己在杭城立住脚跟,隐逸于市井间。主意一定,他毅然选择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被时人视为“贱业”的“卖文字”之路,开始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卖赋糊口”专业作家的创作生涯。  

       他以旺盛的创作力,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这些通俗文学作品虽在当时被正统文人所不齿,视为末技,但由于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生活,寓教于乐,适合观众、读者的欣赏情趣,所以,作品一问世,便畅销于市场,被争购一空。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更是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抢手货。   

       李渔称自己的作品是“新耳目之书”,一意求新,不依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他努力发现“前人未见之事”,“摹写未尽之情,描画不全之态”,故事新鲜,情节奇特,布局巧妙,语言生动。他的小说重在劝善惩恶,同情贫穷的下层人物,歌颂男女青年恋爱婚姻自主,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学为主题,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后人在评论他的小说成就时,称他的《无声戏》、《十二楼》两个短篇小说集是继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之后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

主要作品  

       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小说《无声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   

       《闲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对自己的生活所得所闻见的事物的总结性的书。包含有对戏曲的看法,批评。从舞台的实际出发,注重戏曲的结构、中心事件的选择安排等,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还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饮食、作卧等方面的审美感受。   

《李渔全集》(德)马汉茂(Helmut Martin)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觉世名言十二楼》(清)李渔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十二楼》(清)李渔著 中华书局,2004年版。   

《无声戏》(清)李渔著,中华书局 2004年版。   

《闲情偶寄图说》上下二册。(清)李渔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李渔和他的《墨梅图》   

       李渔说,稻米煮饭的香气,真让人欢喜;木槿早上开花,晚上就凋谢了,生命如此短暂,也真够凄凉的了;相传一女子怀恋心中人,泪水洒落一地,长出了“断肠花”秋海棠;一生钟爱的人,可以当药。   

       李渔种的石榴花开遍了三亩芥子园,这个风流的文人,为买水仙花典当了家中首饰。他说,蔬菜中长得最为奇特的,是陕西的“头发菜”,山珍海味也不如它。据此,西北生态植被“发菜”在明末清初就已是盘中佳肴。   李渔(1611-约1679)被称为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文人,原籍浙江兰溪,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能为小说,尤精谱曲,世称李十郎。字笠鸿,号湖上笠翁。曾在南京组织以姬妾为主要演员的家庭剧团,北抵燕秦,南行浙闽,在达官贵府演出自编自导的戏曲,与戏曲家吴伟、尤侗结交。   

       李渔的这幅《墨梅图》,为典型的文人画,用笔潦潦,图中大片留白,十分简洁。读罢《闲情偶记》,再看《墨梅图》,感叹古人有“文采风流”四字。

全 部
文 章
高清作品
图片图集
精彩视频
文章
高清作品
图片图集
精彩视频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高清
    图集
      普通
      视频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