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专题>人物>
 
全部
 
王夫之_清代

    王夫之,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人物概述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明清之际衡阳县人。字而农,号葁斋,晚年隐居衡阳金兰乡石船山附近,学者称船山先生。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在父朝聘、兄介之教育影响下,少时读儒家经典,注重实际,关心时局,喜从人问四方事,凡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考究。14岁中秀才,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与其兄同中举人。十六年八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招夫之兄弟往,乃与其兄避匿衡山。翌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夫之闻变数日不食,作《悲愤诗》一百韵。清顺治三年(1646),清兵南下进逼两湖,夫之只身赴湘阴上书南明监军、湖北巡抚章旷,提出调和南北督军矛盾,并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未被采纳。五年,与管嗣裘、僧性翰等,在衡山组织武装抗清失败,赴肇庆,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连续三次上疏弹劾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等贪赃枉法,结奸误国,几陷大狱。得高一功仗义营救,方免于难。   

 

顺治八年,回原籍,誓不剃发,不容于清朝当局,辗转流徒,四处隐藏,最后定居于衡阳金兰乡高节里。先住茱萸塘败叶庐,继筑观生居,又于湘水西岸建湘西草堂。康熙三十一年(1692)病逝,年74岁。南明永历政权灭亡后,誓不出仕。清康熙三年(1664),写成《永历实录》,记述永历政权兴衰。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其党强命夫之写《劝进表》,遭到愤然拒绝。事后,逃入深山,作《祓禊赋》,对吴极表蔑视。二十八年,衡州知府崔鸣鷟受湖南巡抚郑端之嘱,携米币见夫之,请其“渔艇野服”与郑“相晤于岳麓”,并图索其著作刊行。夫之以“病不能往”,且不欲违其素心,受米反币,致函以谢,自署南岳遗民。   

 

夫之后半生40馀年中,著述百馀种,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历史、文学、教育、伦理、文字、天文、历算及至佛道等,尤以哲学研究成就卓著,其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思问录》、《读通鉴论》、《宋论》、《黄书》、《噩梦》、《楚辞通释》、《诗广传》等。清末汇刊成《船山遗书》,凡70种,324卷。   

 

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主张选贤使能,“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 在哲学思想上,避朱程“理在气先”、“道在器先”和陆王“心学良知”之说。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而归于躬行实践,强调知行统一。其诗文亦自成家,于言意、情景、内外等深入研讨,颇富新意。凡此,对近代思想均有重大影响。

 

人物简介

综述

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年)肄业。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年),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学问渊博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由“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又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养其习于蒙童”。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观点。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认为“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所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独到见解。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渝。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墨迹传世稀少。《大云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明代的思想,是对历代思想的一次大综合。明代学者们对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

 

思想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读通鉴论》有三十卷,《宋论》有十五卷。据王夫之的儿子王敔在《姜斋公行述》的说法,王夫之-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著书

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经稗疏》、《春秋稗疏》等。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王夫之在康熙二十八年(1690年)其自题墓石中说“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戊申纪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男勒石”他特别告诫儿子说“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学,可不以誉我者毁我,数十年后,略纪以示后人可耳,勿庸问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己巳九月朔书授攽”   

王夫之在自己墓志铭中说的“戊申纪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元年,即明朝开国的时间。并且特别强调“墓石可不作”,如果作,则“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王夫之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在这个主旨下,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清史记载  

清史稿 列传二百七十一 儒林一 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与兄介之同举明崇祯壬午乡试。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明王驻桂林,大学士瞿式耜荐之,授行人。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夫之说严起恒救金堡等,又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闻母病,间道归。明亡,益自韬晦。归衡阳之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晨夕杜门,学者称船山先生。   

所著书三百二十卷,其著录於四库者,曰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考异,春秋稗疏。存目者,曰尚书引义、春秋家说。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皆力辟致良知之说,以羽翼朱子。於张子正蒙一书,尤有神契,谓张子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贞隐,无钜公资其羽翼;其道之行,曾不逮邵康节,是以不百年而异说兴。夫之乃究观天人之故,推本阴阳法象之原,就正蒙精绎而畅衍之,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本隐之显,原始要终,炳然如揭日月。至其扶树道教,辨上蔡、象山、姚江之误,或疑其言稍过,然议论精严,粹然皆轨於正也。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僭号於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餽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未几,卒,葬大乐山之高节里,自题墓碣曰“明遗臣王某之墓”。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盩厔、馀姚、昆山。夫之刻苦似二曲,贞晦过夏峰,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不愧黄、顾两君子。然诸人肥遯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於世。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后四十年,其子敔抱遗书上之督学宜兴潘宗洛,因缘得入四库,上史馆,立传儒林,而其书仍不传。同治二年,曾国荃刻於江南,海内学者始得见其全书焉。

 

白话翻译  

王夫之,字务农,衡阳人。与兄长一起中明崇祯壬午乡试举人。张献忠攻陷衡州后,王夫之藏匿到南岳衡山山中,贼人抓住他的父亲作为人质,王夫之自己拿刀遍刺身体,被人抬着去换他的父亲,贼人见他受了重伤,就放过了他。与父亲一起回到家中。明王驻兵桂林,大学士瞿式耜推荐他,被授予行人职务。当时国势迫近危险,诸臣仍然每天如水火般相斗。夫之劝说严起恒搭救【金堡等】,又三次弹劾王化澄,王化澄想杀了他。听说母亲病了,就从小道回到家中。明朝灭亡后,更加韬光养晦。隐居到衡阳之石船山,修筑了土房子名叫观生居,早上晚间都关着门子,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   

他所著书有三百二十卷,其中被四库全书收录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考异》,《春秋稗疏》。夫之论学,以汉儒学说为外表,以宋五子学说为核心。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竭力驳斥王阳明致良知之说,以支持朱子学说。於《张子正蒙》一书,尤有共鸣,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百姓隐居,【无钜公资其羽翼】;他的道统的流传,不如邵雍,因此不到一百年,就有异种学说兴起。夫之细细观察【天人之故】,推究阴阳法象之原因,就【正蒙精绎而畅衍之】,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本隐之显,原始要终】,如同揭开日月,光亮异常。至于他扶持道教,辨析上蔡(谢良佐)、象山(陆九渊)、姚江(沈国模?阳明学说传人)的错误,有人怀疑其他说的有过甚之处,然后他议论精密严格,纯粹依据正道而论。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有人属意他写劝进表,夫之说:我是亡国遗臣,只欠一死,今天为何要用我这样不祥之人呢?于是逃入深山,做祓禊(fu xi)赋表示自己心意。吴三桂之乱被平定,有大官听说后很赞赏他,嘱咐郡守送给他粮帛,请求相见,夫之以有病推辞。不久,过世,葬于大乐山之高节里,自题墓碑为“明遗臣王某之墓”。   

当时,海内大儒,推为容城(孙奇逢)、盩厔(李颙)、馀姚(黄宗羲)、昆山(顾炎武)。夫之刻苦与李颙相近,他的贞洁韬晦过于孙奇逢,博学多闻,志节高尚,无愧于黄宗羲、顾炎武两君子。不过,这四人自甘与隐居,声望卓著,虽然被推荐时以死相拒,然而公卿交口称许,天子也被感动,他们的著作也易于流传世间。只有夫之躲身于瑶族聚居地,不出山林,因此能够保全头发过世。死后四十年,他的儿子王敔怀抱他的遗留下的著作进献给督学宜兴潘宗洛,因此能够进入四库全书,本人也列为史馆记录人物,在儒林中立传,然而他的书籍仍不能传播。到同治二年,曾国荃将其书刊刻江南,国内的学者才得以看到他书的全部。

 

史学评价  

谭嗣同评价“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8] 章太炎称道“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9]前苏联人弗·格·布洛夫称:“研究王船山的著作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是真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 17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但他的哲学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具有二重性,既显示出可贵的价值,也有受到封建传统意识严重束缚的弱点。王夫之思想中这种矛盾,是17世纪中国时代矛盾的一面镜子。

 

思想影响  

王夫之的思想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谭嗣同对王夫之作了高度评价,说,“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论六艺绝句》),认为是五百年来真正通天人之故者。章太炎也称道说“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船山遗书序》)。   王夫之僻居荒野发愤著书,其全部著作生前都未刊布。他死后,由其子选刻的10余种著作,也流传甚少。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进步思想家寻求民族自救的思想武器,王夫之著作才被重视起来,得以汇编为《船山遗书》,先后多次刊行,传播海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夫之遗著的整理出版、佚文的搜集刊布等受到重视,在日本、苏联和欧美各国已有船山论著、诗文的译本,王夫之的学术遗产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

葛兆光教授在文中指出,“封建君主不能变,能变的只是具体的措施与制度,封建思想观念不能变,能变的只是个别的方法与观点,这便成了王夫之思想中一个永远难以摆脱的矛盾。他理智上承认了“势之所趋”即“理”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但在感情上却不能接受真正扑面而来的“势”,无论是反抗传统的异端思想,还是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他是敏锐的,又是迂腐的,在总体的历史上看出了变革的必然,却在无数具体的史论上又被多年积淀的保守观念拖住了后腿。因此,当他尖锐地提出了不少新颖的思想时,也猛烈地抨击着同样新颖的异端思想。当张献忠请他加入起义队伍时,他“剺面伤腕,誓死不肯”,而清兵南下时,他却举兵反抗,将民族大义与忠君思想揉在了一起。这种充满了矛盾的行为,正是充满了矛盾的思想的产物。”

 

全 部
文 章
高清作品
图片图集
精彩视频
文章
高清作品
图片图集
精彩视频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高清
    图集
      普通
      视频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