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出“逸品”的桎梏
2013-08-31
编辑 : 秩名
作者 : 美术报
浏览次数 : 
逸品是文人画追求的最高思想和语言境界。唐代张璪曾将中国艺术分四种品质,即能品、妙品、神品、逸品。逸品最高,并一锤定终身,成为一代代中国画家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地。逸品...

“逸品”是文人画追求的最高思想和语言境界。唐代张璪曾将中国艺术分四种品质,即“能品、妙品、神品、逸品”。逸品最高,并一锤定终身,成为一代代中国画家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地。“逸品”的形成和中国文人士大夫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挣扎与情感纠结的心路历程联系在一起。逸即逃逸,安逸,高逸,超逸。追求“逸”之境在中国文化史上由来已久,老庄、魏晋风骨是思想诱因,西晋“党锢之祸”是催生剂,于是有了隐遁山林、追求精神纯粹的高人、名士,这何尝不是旧式文人精神的自我救赎呢。“竹林七贤”、陶渊明便是其中典范。有学者解释“逸品”的“逸”,由“兔”和“走”组成,组合在一块便是擅长逃跑的兔子,就是逃跑,此说意味深长。如以中唐王维划线,在文人画成为中国画正统的一千多年历史里,“逸品”一直是历代文人津津乐道、孜孜追求的神圣而又崇高的永恒高地。王维、张璪、米芾赵孟頫\、梁楷黄公望、倪云林、陈洪绶徐渭乃至石涛、八大都在中国美术史上创造了“逸品”的神话和不朽,推进了国画的高格调,值得后学景仰。

然而,辛亥革命之后的百年来,中国人的生活际遇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两千多年来道统的颠覆,读书人的人生目标也非以出仕为唯一选择。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的精神需要有了更多的满足途径。如今,中国读书人或文化人绝对不可能去重复旧式文人的思想以及行事风格了。因此“逸品”之格实难圆今人之精神所求,这是不可以用一句简单的“今人之精神颓废”回避得了的现实。
“逸品”应该随着中国文人和官宦制度的终结而终结了。一直以来,否定“逸品”就如自掘祖坟,视为大逆必然引来一顿痛骂。也许有人说“逸品”也可随时代,但我不这样认为,它只能让我们的艺术思想继续走向禁锢,无法用开放的胸襟拥抱开放的时代。如果不从艺术思想史上彻底解禁一元独存的现状,中国画很难焕发生机,也很难找到自己艺术创新的“金钥匙”。这些年来,有人祭出“新文人画”和“新逸品”,可我最终看到的更多是病态的扭曲和搔首弄姿,这种做派不仅复兴不了文人画,创作不出所谓时代逸品,顶多只能是狗尾续貂。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出“逸品”的桎梏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