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当下画家的心态扫描
2013-10-15
编辑 : 雅会
作者 : 中国文化报
浏览次数 : 
画家们在面对纸墨的时候,什么样的心态都有,笔下自然泥沙俱下。当作画成为炫技献媚的手段、画作成为谋利进爵的工具的时候画家之间比拼的不再是艺术水准,而是生活水平;敬畏...

 

画家们在面对纸墨的时候,什么样的心态都有,笔下自然泥沙俱下。当作画成为炫技献媚的手段、画作成为谋利进爵的工具的时候画家之间比拼的不再是艺术水准,而是生活水平;敬畏的不再是大自然和载入美术史的丹青妙手,而是腰包与头衔;琢磨的不再是入古出新,而是人事网络,如是等等,不一而足。这样发展下去,真的有点糟糕。
    坦白地说,当下许多画家是为钱而画的。衣食住行,哪样都要和钱说事,画家没钱,会面临无穷无尽的尴尬。画画卖钱,古来有之,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卖画致富,理应提倡,没什么好指指点点的。问题是,画作的精神文化属性毕竟是第一位的,单纯强调其商品属性,则艺术评价体系势必要出乱子。令人担忧的是,在当下画界,市场标尺竟然成了衡量画家成功与否的首要凭据,谁的画卖得最贵,卖得最多,谁就是最令人羡慕的榜样。
    用钱可以轻松收买媒体与评论家,画家的心思不得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倾力筹谋自己的润格如何快速蹿升。为钱而画,就不得不迎合俗世所好,画得满满的、艳艳的、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的(譬如一轮红日象征飞黄腾达,满壁青崖象征大有靠山,等等)。就眼下而言,很大一部分画作的归宿,最终将指向礼品消费市场。
    在世俗好尚与个性风骨之间作选择,一部分画家会痛苦得辗转反侧,而更多的画家是毫不犹豫的。因为他们深深懂得,钱比艺术更实惠、更紧要,更让人义无反顾。
    有了钱才能更好地“培植”名,有了名就能更多地“招徕”钱,名利从来辅车相依、不可切分。画家如过江之鲫,而市场份额毕竟有限,所以只能让一部分“名角”先富起来。有了名,作品“每平方尺多少钱”这个硬指标才会节节攀升,才会频频出镜、前呼后拥、鲜花掌声。所以画家没有不想成名的,为了成名,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画家成名的途径有如下数种:在官方主办的重大美术展事中入选、获奖;拜入某个声名显赫、山头高耸、弟子枝分叶布的所谓“书画大师”的门墙,先进圈儿,再竭力侍奉,期求得到提携;在官办美术团体或专业美术机构踞有重要席位;在专业美术学院或知名综合性院校的美术学院身居要职,占领学术高地;有过硬的政治背景或雄厚的资金背景作支撑;自办媒体、拍卖机构,或与诸多有影响力的媒体、拍卖机构互惠互利、关系密切;在政府机构扼要部门担任核心职位,业余酷好丹青;食客三千,豢养有颇具规模的评论家“啦啦队”等等。
    黄宾虹曾认为,中国画学是有人格的,这种人格主要表现在“多读书、广见闻、有胸襟、勤习苦”等方面。其中,他特意指出,如果能够做到“不贪浮誉、轻售图财、心无俗虑”等,便是一个“有胸襟”的画家。若拿这些标准对照当下画家,可能要令人大失所望。然而,假使真按宾翁的标准做到了“有胸襟”,则或许要被讥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冬烘先生。这便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画界之怪现状。
    为官画的目的无他,也是名、利二字。眼皮子活的画家都很明白,向当权者献殷勤,为权杖在握者作画,会换来大把大把的好处,甚至能改变命运、鱼跃龙门。当官者稍有暗示,言辞间略作微妙表达,画家便应当像孙行者领略菩提祖师那三下击打一般,赶紧携画登门。有了这般颖悟通透,不愁博不得官员欢心。
    譬如时刻观察官方推出什么重大活动,宣传什么典型人物,一有动静,便即搜索捕捉、付诸实施,伏案描绘,迅速发表。这样的画作,当然容易在官方主办的美术展览中受到青睐。如是为官而画,日积月累,便成为又红又专的画家,或许在某个机缘凑巧的当儿,就被提拔为自己心仪已久的某级美术官员。
    当下画家的创作心态盘根错节、相与咬合、互为因果,呈一锅粥状,严格意义上说,许多时候是不容条分缕析的。
    上述三个方面,抽样试作切片观察,难免挂一漏万、有失偏颇,兹乞教于方家。然而,一个不刊之论是,有什么样的创作心态,便会有什么样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个是决计糊弄不了的。宣纸和水墨,既不会为浮薄躁乱的创作心态买单,也不会将高洁孤迥的丹青人格遮蔽,一切都在作品中真相还原,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关键词 : 
画家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