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6/87岁/前赤壁赋卷/行书/上海博物馆
1556/87岁/前后赤壁赋卷/行书/Mr.and Mrs.Darion
1556/87岁/赤壁图并书/《岳雪楼书画录》卷四
1556/87岁/后赤壁赋 小楷/《吴派画九十年展》/台北故宫博物院
1558/89岁/前后赤壁赋册/行草/台北故宫博物院
1558/89岁/后赤壁赋卷/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
1558/89岁/前赤壁赋轴/行书/美国底特律美术馆/书画合璧
1558/89岁/前后赤壁赋卷/行书/美国佛利尔美术馆
1558/89岁/前赤壁赋卷/行书/上海博物馆/书画合璧
1558/89岁/前后赤壁赋/行书/上海艺苑真赏社本
1558/89岁/前赤壁赋 行书/上海书画社印本
1558/89岁/补苏轼《赤壁赋》前缺36字并跋 楷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跋乃小楷,文彭代笔
苏州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文徵明特展展示了两幅文徵明关于赤壁赋的作品。一为故宫博物院藏《小楷前后赤壁赋》,一为上海博物馆藏《赤壁赋图并书》。以“赤壁赋”题材作品为视角,全面展示了文徵明的书画技艺。其中,故宫博物院藏《小楷前后赤壁赋》,纸本,前页纵24.9厘米、横18.8厘米;后页纵24.9厘米、横18.7厘米,前页作于1530年,文徵明时年六十一岁;后页作于1555年,文徵明时年八十六岁;二者均是文氏小楷的代表,而前后相隔25年,正可考见笔法之变化。
文氏书法以功力深厚见称,晚年尚能于灯下作蝇头小楷。在各类书体中,文徵明尤以小楷著称,其子文嘉评云:“其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乐毅论》传为王羲之著名小楷法帖,褚遂良谓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黄庭经》也是著名小楷法帖,笔势雄秀,有大字气概。文徵明将这两本法帖作为法名贤、求晋人风韵的范本,可见他取法乎上的追求。而文徵明在《停云馆帖》的跋语中,也谈及了自己对小楷的认识:“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开阔。一如大字体段,诸美皆具也。”这种认识正好与苏轼一样,苏轼曰:“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根据目前流传的作品来看,文徵明一生对于小楷书法的学习和创作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五十岁以前为广泛学习期,五十至六十岁为融会贯通期,六十岁以后为成熟即发展的高峰期。进京的三年,文徵明参与编写《武宗实录》,写得最多的是小楷与行草书,行草用于起草文稿,小楷用于誊录,这为他小楷风格的自成面貌提供了契机。关于文徵明在楷书历史的地位,万历时的谢肇淛 《五杂俎》曾作出过中允的评价:
古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国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故宫博物院藏《小楷前后赤壁赋》正是文徵明成熟发展期的代表之作,前页结字宽博,字体方正而偏隶;后页结字瘦劲,疏密有度,气象开阔。与前页相比,结字间增加了界格中之空索地,达到了密中见疏的效果。字虽小,但是尽拓其笔势,点画舒展,结构自然,分行布白,映带均美。此页后有文徵明曾孙文震孟一跋:
当世咸知先公书足珍,而独苦赝本繁多,未易辨析。不知真赝之辨,原自列眉,特具眼者少耳。如此卷二首小图及精楷二赋,出神入化。亡论赝手,即于今名家,恐未企其一点一画。乃知天下有真必有赝,赝可乱真,则亦真者之疚,非独书学然也。虞卿宝惜是卷,过于头目;而出以相示,并索跋尾。岂谓弓治之后,谬为箕裘乎?顾夫家风欲坠,则抚卷不胜自慨矣。甲寅新冬,敬题于筑坞草庐,去先公作图及书赋时恰周一甲子。
经周道振先生考证,虞卿即薛虞卿,名益,文徵明外从曾孙。从此册钤印得知,后曾经清缪曰藻等递藏。
文徵明《赤壁赋》的创作时间与感悟
文徵明一生较为喜爱和刻意模仿的先贤,除了集大成之赵孟頫外就是苏轼。据《年谱》,文徵明对苏轼墨迹皆抱有极大的热情。不仅对于苏氏书法时常加以临习,对于苏轼墨迹也不遗余力考辨鉴定,其研究之精深入微,颇获时誉。在《文待诏画跋》里,能搜寻到的有关苏轼的跋文有:《跋东坡楚颂帖真迹》、《跋东坡五帖叔当一帖党》、《题东坡墨迹》、《跋东坡学士院批答》等。对于《赤壁赋》的内容,文徵明在不断地临摹中也有更深入的理解。清方濬颐《梦园书画录》著录有一卷文徵明《行书前赤壁赋》,其后自跋曰: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