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历史悠久,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文化底蕴丰厚,先贤辈出,我出生于此是一生的骄傲与自豪!
从有记忆的第一件事是在吴村高中的外墙上有人在写画,我自觉停下来看直到天黑人家收工,后来才知道是在画批林批孔漫画。大约是在四五岁光景,对书画产生了兴趣。也正逢四清、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激进年代,文艺节目也热火朝天。冬闲时排练样板戏,天真儿时的我更是忙不迭地穿梭于台前幕后,东瞧西看,充满好奇,用树枝在地上画锣、鼓、刀、枪及戏剧人物等,颇有意趣,初显绘画天分。
第一次进城时还没记事,后听母亲说,父亲抱着我去冀南烈士陵园参观,在纪念碑台阶上爬上爬下,对泥塑的战士雕像又怕又好奇,偷偷的看偷偷的摸。这是无意中给我一次人文的启迪。记事后,父亲带我进城看伯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只带我去了新华书店和文化馆玩,第一次接触了小人书、年画。出来后,在伯父和父亲不注意时,又偷偷溜进文化馆看画,害得他们满大街找。

上学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全校有名的书画爱好者,第一次在纸上画了一个解放军像,我高兴的合不拢嘴。从此以后,凡是绘画、作文和体育比赛我始终是佼佼者,尤其是体育,相当突出。在中学时期,绘画的天分愈加出色。参加学校美术展览时画了毛主席像、鲁迅像,现在看来,当时虽还不懂素描,但是造形已十分准确了。八一年冬,时值我十四岁,刚刚改革开放,农村还很贫穷,长年吃不上肉,我父亲弄来一些排骨,说是排骨实际就没什么肉,是骨架,做好了让我吃。我在家排行最小,有点好吃的先让着我,我正画得起劲,根本顾不上。单调清新的空气里,有点肉香就飘满村,害得我的小伙伴在墙外直喊要来找我玩!
在威县师范两年中,正规系统的进行了速写、素描和色彩的练习,并认真研读唐宋时期名家书画作品,仔细揣摩运用笔墨的技巧、作品风格以及时代信息。因为勤奋加上有点悟性,启蒙老师周秉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学生很多,没见过刘新进步这么快的”。在学校就常给老师代笔画画送朋友。毕业后,我在纺织品公司从事宣传工作,画商品广告。有了工作能养活自己,就更加勤奋攻读书画。当时都是十八九岁的小青年,下班后,有的回家,有的看电影,有的找朋友喝酒聊天,我始终待在宿舍里画画、练书法,从不感到寂寞,同时四处访师问友,受益匪浅。当时的工资是44.7元,大部分买了书、画册和纸墨,对吃穿从不讲究。有一次在某单位见了一本挂历,都是当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当时画报之类的书籍还相当匮乏,不知我哪里来的勇气,找了一本风光挂历,不善言谈的我竟要求交换一下,对方成全了我。

书画艺术源远流长,要追溯远古必涉及到许多人文因素,而南宫历史悠久,其名字就以商周名将南宫适命名,这里曾是商业发达的旱码头,至今仍存有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普彤塔,它是祖先勤奋和智慧的结晶。在闲暇之余,常去观摩,隐隐听到远古玄音,浩瀚苍穹,时空轮回,接天地与古贤对话,静悟心灵陶冶情操,这是激发艺术情感秉承传统文化的源动力。因为高兴或伤感,就到普彤塔与祖先倾诉,这是我与众不同又热爱家乡的原因之一。在南宫中学还保存着张裕钊的《重修南宫县学记》碑刻,其书法结字以唐为主,加以北碑神采,入笔颇有篆法,行笔则取势于北魏,藏头护尾,中正不倚,折笔取法于汉隶,撇捺敛锋,出钩廻锋,蓄而不使芒颖外显,但是精神爽利法度俨然。我曾一度痴迷于此,摹写良久,略懂其精神。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