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人物观察>
 
全部
 
刘书军:用画笔记录伟人岁月
2013-12-27
编辑 : 雅星
作者 : 中国文化报
浏览次数 : 
毛主席考察东郊公社 260厘米390厘米 12月26日,在济南举办的江山如此多娇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书画创作展上,山东省内外诸多书画名家以毛泽东诗词意境、生平事迹为创作对象,...

毛主席考察东郊公社 260厘米×390厘米

12月26日,在济南举办的“江山如此多娇—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书画创作展”上,山东省内外诸多书画名家以毛泽东诗词意境、生平事迹为创作对象,以富有感染力的笔墨语言,力求准确地营造出伟人的点滴事迹及思想情感。展厅里,栩栩如生的大幅画面,或浓缩一段特殊历史,或定格一个特定时刻,以不同的视觉方式,向观众呈现出伟人的风云岁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激荡。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刘书军表示,他们是受毛泽东同志影响很深的一代,此次参展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孩提时代梦想的重温。

记者:在您的参展作品《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中,您塑造了高大、伟岸的毛主席形象,在他背后,是奔腾汹涌的黄河。画面中您浓缩、定格的是毛泽东一生中的哪个瞬间?想传达给观者怎样的信息,具体是以怎样的笔墨语言表现的?

刘书军:黄河奔腾不息,绵延万里,是我们的母亲河。但由于疏于管理、开发不善,她也成为沿河省份的一条“害河”。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首次视察黄河,发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要求政府兴建水利工程,做好防洪工作,防止沿河百姓再受河水泛滥之苦,使黄河真正成为一条为人民谋福利的河流。主席心中装有人民,要为百姓办好事,因此,历朝历代棘手的治河难题,成为新中国的重要工作。有感于此,我创作了这幅作品。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考虑到主席沿着黄河岸边诸省考察,不畏风吹日晒,便以雕塑的手法表现主席的伟岸形象,形象刻画呈献给观者以铜像之感。与此同时,画面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滔滔大河为背景,以泼彩、泼墨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彰显大开大合的气势。人物刻画采取线、面结合的方法,大风掀起了主席的衣角,吹乱了几丝头发,这些“动”与主席本身稳若泰山的“静”形成对比,增强了感染力。这样的渲染使整幅画面富有浪漫气息,表现出一代伟人毛泽东心怀民生、敢于“改天换地”的气魄。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批早年投身中国革命的美术家的带领下,许多画家把观察的目光投向领导中国革命的伟人毛泽东身上。傅抱石、潘天寿、石鲁等画家都参与了讴歌伟人事迹的系列创作。其中,石鲁的《转战陕北》,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杨之光、欧洋的《激扬文字》等产生了巨大反响。面对前辈大师的力作,您的创作如何突围,如何使人物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刘书军:这些前辈画家是我的榜样。他们在人物画方面走在前列,也是中国在那个阶段人物画的高峰。在创作中,我注重传统的用线用墨,融入素描造型的准确传神,以扎实的造型、稳健的笔墨创作出与时代呼应的作品。但画人物画最重要的是呈现人物的神韵,把人物的内在感觉、精神面貌表达出来,是一项崇高、艰巨的任务。我一直在摸索中前进。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艺术家要用自己的创作体现新的元素。现实主义创作离不开生活本身,艺术同人的生活一样,有其发生发展的根源,完全脱离生活原型的艺术是苍白、空洞的。只有贴近、深入、感悟、挖掘生活中触动内心的人和事,提炼出有特色的典型形象,从构思、草图到创作,反复推敲人物造型,选取最适合画面与创作意图的着眼点,才能表现出人物最灵动的一面。画家的作品最终是要面向大众的,我力争每幅作品先打动自己,再感动别人。

我在部队工作、生活了26年,由原来的农民变成战士,后成为宣传文化干部。1972年,我同战友们一起到山东海阳体验生活。作为“地雷战的故乡”,海阳曾涌现出赵守富、于化虎、孙玉敏等英雄。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虽已过去多时,但随着1969年珍宝岛冲突揭开中苏硬性对抗的序幕,老民兵有了“新课题”。在海阳的日子里,我与民兵英雄们同吃同住,村前村后画速写。白天细心观察他们在“广积粮”外如何训练,晚上听他们讲革命传统,抽空为他们画头像,生活得很充实。1973年,以这次生活体验、采访为基础创作的作品《老民兵新课题》(合作)经过层层筛选参加了全国、全军美展,这对我来说是个鼓舞,激发了我在创作中深入生活的自觉性。从那以后,我把采风列入绘画创作的计划中,顺黄河走进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直至新疆;沿着长江上西藏、下四川、进重庆、出湖北……足迹遍布黄河两岸、大江南北。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刘书军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