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艺术拍卖>
 
全部
 
名人手迹拍卖的躁动与纷争(3)
2014-01-23
编辑 : 陈涛 王国强
作者 : 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 
2 玩儿不起的粉丝情怀 物以稀为贵,这话用在名人手迹拍卖上再合适不过。鲁迅博物馆资料部主任刘思源对鲁迅手书的《致陶亢德信札》,拍出名人信札的...

2 玩儿不起的“粉丝”情怀

物以稀为贵,这话用在名人手迹拍卖上再合适不过。鲁迅博物馆资料部主任刘思源对鲁迅手书的《致陶亢德信札》,拍出名人信札的价格新高,并不感到意外。“我们觉得存世的鲁迅书信已经差不多了,想再找也非常难了。十多年里,我们馆仅一次性征集到鲁迅的信札十余封。”他介绍说,除去刚刚拍出的《致陶亢德信札》外,鲁迅的其他书信已悉数入藏鲁迅博物馆。“鲁迅的文物每一次在拍卖市场出现,都是以非常高的价格拍出。因为大部分都在国家手里,不可能进入民间收藏市场,拿出真东西的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丰富馆藏手迹,刘思源曾经亲自揣着钱前往拍场“淘”宝。在半年前创出近700万元成交价之前,鲁迅的《古小说钩沉》手稿还有过一次上拍记录。据刘思源回忆,当时的起拍价只有8800元,他拿了3万多元参与竞买,“起拍后直接就上了两万元。我一次牌子没举,这件作品就出去了,拍出13万多元。”鲁迅的另一件上拍品同样抢手,刘思源介绍说,装帧形式为毛边本的《域外小说集》尽管品相不太好,一百多页也拍出了39万元,也是因为存世量很少才拍出高价。

“我看见拍的鲁迅真东西就是这两件。”刘思源对才拍出的《致陶亢德信札》这件鲁迅信札的真伪提出了质疑。“三十多年前出的影印图书《鲁迅手稿全集》,已经收了跟拍出的这封信内容一模一样的信件,我看了图,文字飞动自如,我相信那才是原件。而拍出的这封信的字迹痴肥沉滞,我估计是手写模仿,一看就不是鲁迅的字。”

撇开稀缺性,西泠秋拍名家手迹专场负责人陆丰川认为,手迹热的另一个因素是书札的内容。“与书画、古玩的路数不同,藏家出手买进名人手迹大多是出于喜好,不少人首先是那些名家的‘粉丝’,才对其手迹所承载的某段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他分析说,时下拍场最受追捧的是“五四”以来的一批作家和思想家。“活跃在市场中的实力藏家,小时候就读过鲁迅、胡适、茅盾写的文字,有一种情结在里面。”相比于拍卖市场文化含量提高之类的说法,陆丰川更愿意将此现象看成是一种对于曾经的书信往来生活方式的怀念与致敬。

在“钱学”研究学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看来,每一通名人信札都是历史的孤本。“书画家可以反复创作同一题材,但几乎不可能有人会去重复写同一封信。而且,由于皆为发乎情之言,一封信往往成为解读历史的一把钥匙。”

不过,哄抬而起的价格也开始改变购买者的身份。方继孝坦言,现在买这种东西的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收藏家。在他看来,这些人一种是有钱人,通过玩儿文化的东西,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还有一种是地方政府,特别是南方各省市,出于弘扬地域名人,开建当地名人纪念馆的目的收购名人手迹。“像冰心、严复、郑振铎的手迹,就被他们的老家福建省买走了,我们这些人只有看的份儿,只能花十万八万元买些小物件。”方继孝说。

关键词 : 
名人手迹  拍卖  躁动  纷争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