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品收藏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大英博物馆收藏

齐白石《老当益壮图》真伪对比,能看出哪一幅是赝品么?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荪田雨
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以上是马克思他老人家说过的一部分正确的话之一。这段话应该可以为当下的艺术品市场之混乱给出最简明的解释。
艺术品收藏领域,相比制造业无疑是一个暴利行业。利来利往,熙熙攘攘之间,自会聚集众多在此领域的牟利之徒。而耐心钻研、深耕细作、万年行船又非现世流行之信仰。因此,不乏有人借艺术之天然门槛,赶当下之流行,瞒天过海,浑水摸鱼。捞得到则一本万利,捞不到也好脱身。如此,上到手握行业法规保护,知假售假的大拍卖行,下到路边拎着玻璃块冒充和田玉的维族小贩。文化与艺术被裹挟其中,时而竖旗作幌,时而缠腰遮羞,形成了一个“魔”与“道”的螺旋上升形态。
一、造假是现实,勿要少见多怪
造假分“事”与“物”。有时候,东西是真的,事情是假的,往往是以物为饵,诱人上当。这和饭馆里先拿活鱼示人,到后厨再用死鱼做菜同理,只是手法更灵活而已。而更多的情况是作品本身就是假的,在伪作足以乱真的前提下,还往往需要人为地通过一些手段加以伪装、迷惑、蒙蔽来保证顺利的成交。
艺术藏品造假的繁盛并非今天才有。唐代已开始规模化的仿制商周、春秋的青铜器皿。至宋,逐步登顶。宋徽宗的个人爱好以及对艺术的巨大投入,形成了一股自上而下的文艺风潮,民间的艺术交易也是空前的活跃。过了元代,自明中期始,少有断续的一路下来,造假之路蔚为壮观。自八年抗战至改革开放,稍歇了半个世纪。艺术收藏的造假就像一堆永不熄灭的灰烬,只要人们的生活略好,手有余钱,此灰烬必迅速复燃。一位知名大藏家曾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行业虚假越盛行,说明此行业越繁荣。”听起来扎耳,却不无道理。
二、绘画造假的七种门类
绘画本身是一个很神奇的门类。毛笔、宣纸、墨品、颜料均为廉价之物。书画之作,一心所想,一人所为,或精描细绘,或一蹴而就,廉价之材料即刻价值陡增。这其中包含的除了文化的纯粹价值,并无其它。绘画的造假也由来已久,且与其它藏品门类的造假有颇多相近道理。在此,抛砖引玉地说一说绘画类藏品常见的造假分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