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与“四美具”:收藏的巅峰
故宫文物的来源渠道主要有:承袭前朝皇室的收藏、清宫制作、新的收藏与征集、查抄没收物品。访书与刻书、抄书,也是重要来源渠道之一。清宫藏书是以明代皇室遗存为基础,经过数百年的访求、编刻、缮写,收藏了大量的珍贵图籍,超越以前各代。
在清宫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于御书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养心殿辟专室存放这3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堂” 。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 ,认为这3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分别经过宋、金、元诸代的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笈,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着非凡的意义:“今其墨迹经数千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荟萃于一堂,虽丰城之剑、合浦之珠无以逾此。子墨有灵,能不畅然蹈抃而愉快也。 ”
“四美具”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四美” ,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 《蜀川胜概图》 《九歌图》 。这4件画作,明代为上海人顾从义所收藏,他能书善画、好古精鉴,嘉靖年间以善画选直文华殿,后授中书舍人。这4件国之瑰宝,在明代即被董其昌称为“四名卷” ,并对此4件巨迹散佚后自己只能得其一而感慨不已。乾隆年间,这4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夏,“四美”重新团聚。
乾隆皇帝认为“千古法宝,不期而会”实为不可思议,御题《蜀川概胜》有“乃今四美具一室,赏心乐事无伦比”诗句。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 ,并命名曰“四美具” 。又命董邦达绘《四美具合幅》 ,并御题《 “四美具”赞》 :“虎头三绝,妙极丹青,桓元巧偷,自诧通灵。有宋公麟,名冠士夫,海岳避舍,顾陆为徒。潇湘澹远,蜀江清峻,九歌瑰奇,奕奕神隽。中舍鉴藏,名迹归重,剑合珠还,雅置清供。 ”与“三希”重聚的感慨一样,也将“四美”重聚比作春秋时期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在西晋永平年间重现,以及东汉顺帝时期合浦珍珠在吏治腐败时避迁交趾、吏治清明时重到合浦的传说,足见乾隆皇帝的志得意满及其收藏的千古之盛。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