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奋以小说家名世,后来因在大写意人物画方面的显著成就而蜚声画坛,最近他又将累年所作书法汇集成册,不禁让人感叹其“多能”和旺盛的创造力。刘斯奋自认为,他的书法远不能同其诗文绘画相提并论,因为他在这方面垂顾太少;而另一方面,书法也不是他最想展示自己才情的舞台。由此,“余事作书”便成为他独特书风的内在成因,“韵外之致”便成其驰驱翰墨的审美取向。
3月5日至15日,在中国美术馆将举办“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 ,展览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广东省作协、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协办,梁江担任策展人。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刘斯奋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美术、书法等领域皆有很深的造诣并取得突出成就。他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荣获全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绘画创作强调天赋、修养、个性与激情,力求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原创性相结合,显示出强烈的个人面目。本次将展出的是他历年的著述以及创作的古今题材人物画、 《白门柳》人物选画、山水画和自书诗中的主要精品共70余幅。
刘斯奋的书法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自然大气、疏宕洒落是其基本面貌,细细品味可以发现在用笔、结体、章法方面的独特之处。就用笔而言,约有四端:一是圆,主要表现为笔道的丰腴和形态的妥帖,出锋虽多而能浑融内敛,以转带折、圆中寓方;二是劲,刘斯奋的书法富有力量和气势,特别是大字,骨势内含、高视阔步,肤肉虽丰而不失遒健,甚得肥劲之妙;三是松,刘书大都写得很随意,绝没有剑拔弩张的作态之书,大字雍容、小字自然,用笔疏放、弛不失范;四是涩,古人论书崇尚疾涩,疾而不涩,流于油滑,涩而不疾,失之钝滞,而刘斯奋作字喜用大笔兼毫,落笔使墨皆能入纸,辅之以提顿铺拢,一笔一画皆能立于纸上,用笔的钝直毛糙处正可见天机呈露。就结体而言,以平正为主,时见逸姿;章法上贵自然取势,不故作奇巧。刘书不崇尚形式的翻新,他爱写对联和条幅,或多至数百言,如水之逡行而进;或少至三五字,如山之峰峦丛聚。特别是其少字横幅或者对联,各具风姿,多成佳构。
从精神气质上看,刘书值得称道之处亦复不少。首先,刘书具有一股风流蕴藉的才子之气。其用笔结字多自出机杼,不计工拙,通常是随势而发,颇有逸趣,如行书《张栻题城南》 ,首字“城” ,化撇为点,如飞鸟出林,因形赋势。其次,刘书不衫不履处饶有山野之味。如他的近作“清如瘦竹闲如鹤,座是春风室是兰”一联,洗去铅华、笔涩墨枯,颇具林下之风。第三,刘书以行书为主,在整体风格保持相对统一的前提下追求诗书相发的意趣。也许由于是诗人的缘故,清词妙句常兴发他作书的激情。他写《三国演义》开篇词,便有一股轩昂远举之意,书道潜《秋夜诗》则使人产生“夜半风吹”的联想。刘斯奋钟情于古典诗词,他的旧体诗词和文言文的写作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古人云:“诗中有笔,笔中有诗” ,刘斯奋之书,或有取于此。
多年来,刘斯奋醉心中国画创作,以人物画见长,兼作山水。整体风格清新脱俗而又犷宕不羁,而其在绘画中积累起来的用墨、用笔、构图的经验也自然渗入书法创作之中。刘书落墨大胆肯定,浓而不腻,淡而不浮,当有得于绘画。艺术家钟耕略在谈到刘斯奋绘画用墨的特点时说:“刘斯奋擅以黑白单色调作画,一心探索墨色变幻的微妙领域。前人谓‘墨分五彩’ ,只不过是点出墨色丰富变幻之可能性,其实墨又何止五彩。刘君所作《出尘》及《不凋》两画,可见其对墨色掌控之功力,做到黑而不滞、淡而不飘,充分地展现了水墨作品之特色。 ”而这与他的书法同一机杼。刘书用笔手段丰富,不斤斤于点画的形模比似,他敢用秃笔,时见槎牙峭削,而铺毫直落处,非精于画道不能为。此外,刘斯奋在绘画中精于小品的营构,这种经验对于书法的谋篇布局亦具正面的影响。观其少数字的书法如“太和堂”匾,字态雍容而能透气,可得显证。刘斯奋尝论及书画相通之处云:“作画当如作书,随形就势,笔笔相生,始为得气。 ”此论诚然。他又云:“一切艺术之最终抽象,无非节奏而已!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如是,绘画亦如是。 ”可谓得髓。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