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人物观察>
 
全部
 
一位画家的中国梦:钓鱼岛主权不容侵犯(2)
2014-03-17
编辑 : 景林 王丹
作者 : 人民网
浏览次数 : 
陈昔未先生的梦想,就是用手中的画笔,绘出祖国的壮美河山 爱锦绣中华 绘壮美河山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山水画作...

陈昔未先生的梦想,就是用手中的画笔,绘出祖国的壮美河山……

爱锦绣中华 绘壮美河山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山水画作为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古代艺术的王冠上,熠熠生辉。近现代以来,一批艺术大师如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作自己的风格,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而陈昔未先生就是将自己的艺术制高点,锁定在巨幅山水画的创作中。

提起祖国的大好河山,陈昔未先生如数家珍。泰山、华山、嵩山、黄山、黄河、长江、九寨沟等,都是他笔下悉心描绘的对象。除了名山大川,陈昔未先生还将目光投向那些不知名的美丽山河,以及祖国边陲那些鲜被艺术描绘的风光:

近年来,中国周边海域争端风波不断,东海遭到侵略,黄海遇到阻隔,南海的主权更是频频遭遇挑战。2012年,中国和菲律宾因为黄岩岛的主权发生冲突。陈昔未先生历时数月,创作了一幅6.67米*3米的巨幅山水画作:《中国黄岩岛》。“我每天看新闻,看到祖国的主权遭到侵犯,心里很不是滋味。尽管我们只是普通艺术工作者,但不能在那里坐等。黄岩岛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领土,作为画家,我有责任让更多的国人认识它、了解它、爱上它。”谈到《中国黄岩岛》画作的创作初衷,陈昔未先生的语气中至今带着激动和豪迈。

2011年以来,中国和日本围绕钓鱼岛的主权多次争议,中国民间人士也多次呼吁将中国钓鱼岛载入史册;2012年,中央电视台《气象预报》栏目把钓鱼岛作为播报内容,旗帜鲜明地表达了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一时之间,有关中国钓鱼岛的主题汇聚出极为强大的民族力量和爱国情感。“钓鱼岛和黄岩岛一样,都是中国固有的神圣领土,主权不容侵犯,我相信这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心声。”而此时,陈昔未先生心中再次涌现这样一个设想:用手中的画笔,绘出一幅别具一格的“中国钓鱼岛”。

“古往今来,优秀的、凝聚爱国情感的绘画主题总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中国钓鱼岛作为中华儿女心之所系的圣地,更是艺术表现的绝佳题材,我相信自己一定能画出心中的梦想。”熟悉陈昔未先生的人都知道,这种自信不仅来自他倔强、从不服输、坚忍不拔的性格,更有着六十多年来驰骋画坛的实力支撑。

然而,话虽如此,真要把这个充满豪情的梦想落到纸上,绝非易事。李可染先生曾说过:“艺术创作不是‘探囊取物’,要把整个生命力投进去,如‘狮之搏象’,如‘无鞍骑野马’;‘赤手捉毒蛇’,必须全力以赴,精力高度集中。”

创作长10米,宽3米的巨幅画作,首要的难题就是对一个老艺术家的体力和精力的极大考验。即便是一位年富力强的画家创作巨幅画作,也要斟酌再三,没有过人的意志和充沛的体能,是无法迎接这个艰辛的挑战的。

然后是构图,如何有全新的表现需要深思,而每一个物象,更需要用心斟酌,不能潦草大意。山水画的创作,往往越是大笔墨,越需要小心经意。

最后是氛围。一幅画要笼罩着一种气氛,有了气氛,画面才能生动,才能引人入胜。齐白石先生说:“笔笔相生,笔笔相因。”也是为了一张画的气贯连,气贯连才有力,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为了克服这些难题,陈昔未先生除了凭借多年来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储备,在艺术创作方面也殚精竭虑。

“钓鱼岛和国旗肯定要出现在画中,用渔船而非舰艇来表现渔民群体,国旗则是祖国的象征,要表达的主题很明显——钓鱼岛是中国的。”

但整个画面该如何布局呢?陈昔未先生直言,构图是整个创作的最难点,他一连琢磨了许多天。

“船得有远有近,近才能突显红旗,船和红旗的大小要协调;但船也不能离钓鱼岛太远,否则表现不出合为一体的完整感。构图为造势,构图好整个画就有气势。红旗飘飘,万船齐发,既是抗议也是声张,只有在庄严中富有震撼力,才能达到气贯长虹的效果。”

构思一出来,之后的17天,陈昔未先生便投身到紧张的创作中。从早上10点到下午5点,除去中午吃饭和简短的休息,陈昔未先生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创作。在巨幅画作前,他时而登高泼墨,时而俯身挥毫,时间在这里仿佛凝滞了,他常常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而当创作出现困难,他则抽上一支香烟,在烟雾缭绕中陷入沉思……

关键词 : 
陈昔未  中国梦  钓鱼岛主权不容侵犯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