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典(中国画) 张江舟
不用怀疑,每一次去看当代中国画家举办的人物画展,总能看到那些“最熟悉的陌生人”的面孔——农民、少数民族的形象,甚至有的在都市生活的画家一下笔,也总是古代仕女、民族风情。
身处当代都市的中国人物画家,难不成都对都市题材视而不见?
其实不然,在3月24日至4月8日,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南象北相” ——王赞、周京新、张江舟、王颖生人物画展上, 4位当代各具特色的水墨人物画坛知名画家,就以各具特色的笔法、线条、墨法、皴法,结合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塑造了大千世界的各种人物形象,并通过细节准确表达出了自己对人物生存状态的理解和判断。在这其中,我们看到来自南北方的画家都在人物画的造型上展示了当代的新象,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貌相:城市人各色的“面孔” ,人物与鸟组成的“羽人” ,都市青年的群像《大梦典》 ……
是不是要与自己生活的城市语境走得越来越远,才是今日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现实面貌?古来《簪花仕女图》 《清明上河图》的城市生活景观,早已变成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直观记忆,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上世纪中叶,中国画家们也画下了不少堪称精品的城市新景和工人、农民劳动者的典型形象。尽管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在被记者质问“你们人物画家为什么不爱都市人物题材”时坚称“现在很多画家的都市人物作品非常好” ,但他仍然无法回避的是:城市的迅猛扩张导致人们生存状态和视觉经验转变的现实,对传统水墨艺术特别是人物画科的局限所造成的冲击。城市化进程、商业文化就像一场视觉盛宴,对人物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抓住典型城市中的典型人物,进而通过锤炼把它提升至精品?
貌似很多画家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少数民族女郎和农民老大爷在画展中与我们频频对视。
“并不一定是人物画家就只画某一个类型,我们都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身边的人。王颖生到印度去,画了很多印度题材的人物,那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每个画家画出的东西加上个人的面貌,就会彻底不同。 ”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认为,少数民族人物和农民的形象特点突出,好把握,这是很多画家偏爱这个题材的原因;关注身边的故事,是人物画家的责任,都市题材不是问题。
当艺术家开始描绘城市人物时,也就是真正忠实地反映出自己的生活状态。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日子里,在灾难的现场感受到生命的毁灭与意志的力量,从而以系列作品表达生命之殇和命运的抗争,用超现实的叙事手法揭示了悲怆与崇高的主题;而在本展策展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看来,对都市青年的表现是中央美院教授王颖生的擅长。“他以敏锐的感觉捕捉当代都市生活中人的仪态和神情,构图大方别致,下笔果断而又充满感性。用传统人物画的线条笔法难以解决现代着装的人物造型,因此在用线上创新,他变‘古法’为‘今法’ ,使笔线既准确塑造人物与景物的形体,又洋溢出舒朗明快的当代品质,在笔线的基础上巧施淡雅之色,传达出当代都市生活的清新气息。 ”

盛装(中国画) 王颖生
“我每年到欧洲去感受当代的文化,画万圣节、圣诞节,哪人多去哪儿,看似这和我的生活没有关系,但我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看着这些人物怎么排队、怎么购物……思考这样的人物怎么以水墨的形式来表现,这也就是我的创作生活。 ”王颖生说。可以说,水墨人物画的描绘与叙事,在今天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的现实和矛盾,以及艺术家个性情感的表达;从这个意义而言,人物,与生活的“远”或者“近” ,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那什么才是“问题的关键” ?—— “语言才是。 ”周京新说。
“在中国画的当代发展进程中,人物画所面临的挑战最大。尽管传统中国画人物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但面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实生活的变迁,如何以新颖的视角反映人的时代精神面貌和现实处境,如何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笔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造型语言、拓展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力,都是摆在当代画家面前的严峻课题。在某种程度上,相比起在题材内容上具有‘永恒’意味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人物画的创新难度更大,对画家的观念、感受和造型能力的要求更高。 ”范迪安说。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