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艺术大家写诗作画,多是为了一舒胸中块垒,因此不在乎形式。他们有艺术高度、文化积淀,当精神上需要释放时,其实不太在意描写对象是什么,他表现的载体可以是花鸟、山水或人物。在技术层面要如何操作,也无需太多考虑,因为技术的纯熟只是做到画样有样,那不是他追求的主旨。只要他把真性情自然流露出来了,画面上自然就会带上他强烈的个人色彩。你看八大山人的作品,无论花鸟还是山水,这当中有多少技术呢?可他的艺术感染力就是能穿透古今中外。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各画科任由驱遣,为什么历代大画家,多数以山水画为显?这是因为山水画本身最能阐释、表达中国的人文精神,西方与之对应的则是裸体画。西方艺术家无论表达痛苦还是欢乐,常常借助不具备时代特征的裸体画,直示其人文精神。中国的山水画也不能出现人物,否则就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落入具体某一个时期。山水画的虚幻性、不确定性使得它比花鸟画、人物画更具有表达空间。所以在人物、山水、花鸟这三棵大树上,山水画一科发育得最繁茂,无论是元四家还是明四家,创作重心都在山水画。
而今天,我们的国画系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专业,无非因为技术是可以教的。大家在人文方面准备不足,就只能重术不重道了。把表面的两三招学得滚瓜烂熟,然后在自己的园地上深耕细作,将形式、技术推到极致,如此而已。美术学院办了这么多年,大画家却少之又少,就是因为这个分科体系缺乏道的探讨追求。无论美院的老师还是学生,大多没办法安静下来深入看一本书或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几十年沉积下来就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时代要出国画大家,恐怕太难了。这是大势所趋、无可奈何的事。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许钦松——
艺术家应触类旁通突破分科壁垒
我始终认为,不管教育模式如何,当天赋非常好、具备极强学习能力的艺术英才出现时,他是可以突破一切条条框框、学科分类的限制,以自身勃发的力量,吞吐吸纳各个门类,自成一格的。因此,这个时代,国画大家不会因学科的细化而泯然消失了。
国画分科之越来越严密,其实是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在具体某一学科上的体现。我们都知道,科技的发展会作用于艺术。譬如各种光谱的发现,促使了西洋油画从昏暗的背景中走向了阳光普照的大地,产生了印象派等各种与光影有关的画派。影像影视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前进,产生了新的艺术门类。
在分科细化的情况下,不仅每一个艺术家都会术业有专攻,将自己的领域做深做透,同时,还会生长出很多边缘学科,像实验水墨就是一种新的艺术形态,跟传统水墨大不相同。从这方面讲,国画分科也是进步。
但艺术到达最高境界后,各种门类其实是相融相生的,特别是传统的国画大家,至少要做到一专多能。像齐白石,不单花鸟画非常出色,同时他的人物画、山水画也别有风貌。所以,国画分科过细可能会导致艺术家触类旁通的能力被削弱,艺术家自己必须有意识地打破这一点。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