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获得成功并不是在自己大学的专业范围内。国画家也一样,专业只是一条路径,走到什么样的高度,要看自己。比如吴昌硕,他原本以书法为主要修习方向,后来的成就却体现在绘画上;像徐悲鸿,原来学的是油画,但最后他的贡献却是在国画上,这种变通在艺术界是非常普遍的。真正的艺术大家都有着超强的自我生长能力,可以突破任何分科壁垒。
就我自己而言,现在主攻山水,某一日可能会突发兴趣画画花鸟、画画人物。其实,多年前我就画过很多人物类型的宣传画、插图、连环画,所以,暂时的分离不是永远的告别。就像我为什么在做了多年版画后又开始创作山水画,因为我一直都有融会贯通的愿望。画家的个人能力在多个层面发展,最后汇聚到一起才能达到制高点。
评论家、画家 梁江——
别把国画家装进分科的套子里
独沽一味难出大师,国画家应该清楚,分科是为了教学方便,不能自己画地为牢,社会大众也应该清楚,不要动辄把国画家装进分科的套子里。
国画分科越来越细,跟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随着技术门类的发展,专门化、深入化成为一种趋势。这样带来的好处是:画家从某一门类钻研进去,可以发掘得足够深。但分科的细化也阻隔了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可能性。甚至一些画家自己也产生了误读,以为专攻一科不及其余,就可以在某个领域里独领风骚。像圈地运动似的,以为画好某种树或某种动物,推向极致了就能成为手握“绝活” 的艺术大师。其实,这样的“独门武功”只是达到了技术上的顶峰,并不能和艺术高度直接画等号,就中国画而言,尤其如此。
另外,评价一位艺术家,我们也不能墨守分科的条条框框,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像李可染晚年画水牛画得很不错,假如有人认为不断画牛就能成为李可染,那这样的判断就完全跑偏了。黄胄也曾被一些人简单地定义为画驴高手,事实上,他在美术史上的贡献要大得多,特别是人物画方面。今天,能力很全面的画家譬如黄永玉、韩美林,如果按照画科的细分法则去套,其实也是人为地制造了困扰,于研究没有任何益处。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