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泠群英谱》与我的西泠印社情结(2)
2014-07-30
编辑 : 雅澜
作者 : 陈振濂
浏览次数 :
(一)西泠诸名家的人物评论文字,是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手的; (二)《西泠群英谱》的书法艺术价值,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挥毫并...
(一)西泠诸名家的人物评论文字,是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手的;
(二)《西泠群英谱》的书法艺术价值,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挥毫并确定的;
(三)西泠每一位人物百年史历史作用、影响力和地位的定位把握,是由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来点题的。
这样的“三保险”,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160多件作品拍卖群,恐怕遍观天下之大,也不可能会有1%的重复。而当下最有价值的拍卖品,一定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孤品。我一向以来最喜欢做前人未涉过的创意之事,喜欢挑战未知世界;故尔我听了分析以后,学术胃口被诱惑、被挑逗、被刺激,也莫名亢奋起来,希望能尽快着手进行了。
但真要动手做,却又遇到不少左右为难的选择。比如过去办“大匠之门”展览时也遵循过“并世不论”的原则。故尔先立一原则,既称曰“群英谱”,去世的老辈名家已经盖棺论定,当然可以称“英”;还年轻的社龄不长的年轻社员,还难以确定将来能否称“英”,如果真的成就高,将来也可以入“群英谱”,不急在一时一事。比如约有十来位英年早逝的社员,但因为人生出于意外,艺术上还远远不够高度即夭折了,该怎么评价呢?若胡吹海捧,没有节操,让观众感到不实事求是,太“水”;没有尊严没有底线,则人人当笑话在讲,连带作者一起被鄙视,这显然不是此一策划项目的初衷。再加之以我的年龄为边界,如果比我还年轻,资历过浅,实在是让我这个评价者无法措辞评价,故尔又划定了一个原则:去世的社员,必须年长于我才好评。比如走得太意外的黑龙江葛冰华,才情很高,带动东北地区的篆刻风气功莫大焉,本人艺术创作路子很正,习惯于在篆刻探索中带着一个团队进行“集团性作战”,是个极优秀的领军人才,而且配合西泠印社的活动不遗余力,我们都一致看好他,但就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虽已成隔世,只能忍痛割爱,俟之来者。至今想来还惋惜不已。
既确认它是一部“群英谱”,重点在于“群”字,亦则是说:它着意塑造的,是一个时代的群像,而不仅仅是一味凸显几位大师如吴昌硕马衡等,大师名家的煌煌业绩与伟人形象,在西泠印社可谓人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几代西泠印社社员中,有大量怀抱对篆刻书画的无限忠诚始终不渝的中流砥柱、坚韧不拔式人物,他们的艺术成就未必是最顶级的,但正是他们,构成了百年西泠的雄厚人才基础。支撑起了西泠印社这座巍巍大厦,历百年不倒反而弥久弥新!以此论之,这部《百年西泠群英谱》160多件,涉及已故社员160多人,地位无分高低、影响无分大小、职务无分显隐,仿史书撰列传之意,无论社长副社长,还是孜孜矻矻忙碌社中事务的社员,每人一则,以此示西泠印社“众生平等”之大雅美意。其实百年西泠孤山雅集每每如此。风雅之士聚集六桥三竺之间,只论艺事收藏,并不计较身份地位——所谓论事不论人,承传文脉,正是江南文人士大夫社团的节操与风骨。又以入谱者皆已作古,已可盖棺论定,为塑造立体的、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西泠群像。我试着从各个角度发掘每一位社员最突出的贡献。比如有的为地方领袖引领风气;有的致力于社中事务不计恩怨;有的擅诗文不必为书画名家;有的为社会名流高士为西泠奔走呼吁;有的关注学术而不以丹青翰墨胜;有的工拓碑制印钮拓边款而技艺独步天下;有的擅管理善协调而使印社具有凝聚力从而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也有的毕生从事工艺美术而另类解读篆刻金石……不仅以艺术论优劣,而是立足于一个百年社团的各色人才作用的发挥,综合地来“素描”每一位评述对象在西泠印社百年史中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看来,这样的目的是达到了。
如果说2012年“守望西泠”是述事,那么2014年“百年西泠群英谱”则是传人。人与事交叉,才是一个完整的西泠印社历史。检诸印社历史,这样的例子有不少。比如90高龄健者、西泠印社元老前辈、名誉副社长高式熊先生,即刻过《西泠印社胜迹印谱》、《西泠印社同人印传》。前谱记胜地、后谱叙贤士。老总干事已故韩登安先生也刻过一部《西泠胜迹印谱》记录西泠风雅。另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秦康祥、孙智敏编撰、王福庵审定的《西泠印社志稿》也是分“志人”、“志地”、“志事”等等篇目,足证老辈先贤早就有此意识。我们今天的《守望西泠》是志地志事,《百年西泠群英谱》是志人,正是接续高式熊先生和韩登安先生以及秦康祥、孙智敏先生的优秀传统文脉之举——而且是站在21世纪视野下、西泠印社110年大庆盛典之后的重视诠释社史之举。倘若社中有许多有力者都来记事叙人,大家共同参与,使西泠印社成为公众关注的显学,那是西泠印社历万劫而不灭的坚强保障。可以肯定:今天反复发掘社史的时间节点是在21世纪、西泠印社刚刚度过110周年大庆之际,我们的记事叙人,一定不会是前辈的简单重复,而是带有新时期的独特视角和诠释立场。
感谢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的提议,使我为拍卖作品主题举棋不定之际,帮助我树立信心,既为“学术引领拍卖”注入新内涵;又为“阅读书法”提出新解释;还从去年的“我书即文献”进一歩推进到今年的“文化史收藏”,观念思想弥久弥新,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于以学术融入一切社会文化活动和行为中的读书人而言,正是极称満意的。
2014年7月中旬于北京客次
文章来源:美术报
关键词 :
月雅书画 陈振濂 西泠印社 群英谱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图文推荐
书画展推荐
高清推荐
书画论坛热帖
国画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