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专题>人物>
 
全部
 
沈觐寿_近代

简介

    沈觐寿,其金石书画,真草篆隶熟习兼通。尤以颜、褚二体为最,书法功力深厚,画名为书名所淹。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展览,并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1976-1982,《中国当代书法作品展》、《当代书家墨迹诗文选》、《中国当代书法大观》等。1982年赴日本,1990年赴新加坡进行艺术交流。

人物经历

  沈觐寿是沈葆桢曾孙、林则徐外玄孙。出生于香港,青少年时期在粤、港一带度过,18岁返福州、迁祖居。1933年福建学院法律系毕业,获法律学士学位。民国时期曾任厦门市警察局秘书,后长期在邮政储金汇业局各地分局工作,任主任科员、股长、课长等职务。建国后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集邮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福建省政协委员,1980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延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福州画院副院长,福州市将法篆刻研究会会长,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沈觐寿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一方面得到传统文化熏陶,一方面接受西方文化教育,自幼聪颖而且多才多艺,但他却毅然而坚定地以其最大热忱与毕生精力倾注书法事业,成为20世纪我国卓有建树与影响的书法家,形成了纯正雄强的沈觐寿书法世界,其对于优秀传统的透彻理解与阐释,以及所铸就的风格个性与所代表的的一代文化精神,都足启来者。金石书画兼长,书法成就尤为突出,褚体功力尤深。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且被选和黄河碑林及《中国新文化大系-书法集》等,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德艺双馨的老书法家之一。
家族

  沈觐寿祖父沈玮庆是沈葆桢的长子,沈觐寿的父亲沈颐清是沈玮庆的第四子,沈觐寿在文肃公的曾孙辈中排行三十二。

艺术特色

沈觐寿书法造诣
  沈觐寿于金石书画,真草篆隶熟习兼通。尤以颜、褚二体为最,书法功力深厚,画名为书名所淹。沈觐寿是福州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在国内也有相当影响。他一生精研颜、褚两家书法,并兼及诸体,成就斐然。沈觐寿九岁习颜,四十岁习褚,一生耽于其间,正是“参”与“立格”观念的生动体现。颜体与褚体都是高度成熟、自成体系的书体。它们之后的一千多年,习颜褚而能跳出蕃篱者,苏、黄、米、何数人而已。在颜体内部稍有创变的当属钱沣。有清一代书家习颜基本上都是从钱沣开始的。谭延闿承袭了钱沣的衣钵,又将它传给了沈觐寿先生。钱氏、谭氏的颜体书法个性突出,弊病也突出,一言以蔽之,就是“硬”。将颜体书法中内含的劲力变成了外在的笔画与结构,降低了颜体学习的难度,也削弱颜体本身所具有矛盾的多样性统一的深度。沈老四十岁之后援褚入颜,颜褚相参,无疑是对钱氏颜体的纠正,为颜体注入了柔和、蕴藉的审美元素,与颜体,与钱氏、谭氏颜体和而不同,可称为沈氏颜体。中国书法从形下的笔法到形上的气韵无不源于篆隶。古人云“隶参篆意而质古,篆参隶势而姿生”。颜体得篆籀意,褚体得分隶意,颜体与褚体相参就是在楷书层面上的篆隶相参。因此,沈老书法成熟期的颜体凝重而颇有姿趣,褚体温婉而富有质感。这就是两体相“参”的结果。这一“参”,沈氏书风的“格”就立起来,这个“格”就是正大刚健、从容丰腴的健美书风。
参”与“立格”
  书法是时间与空间完美结合艺术形式。仔细考察福州书家的书法创作,我们会看到一个十分惊人的相似处:无论是陈子奋、潘主兰、谢义耕、沈觐寿等诸位老先生,还是林健、石开、吴乃光、蒋平畴等中年书家,他们都擅于摆布空间,而短于驾驭时间。换句话说就是,他们赖以名世的都是篆、隶、楷这样的正体,即便写行书、草书仍具有十分鲜明的正书意味。正体强而草体弱,福州书法界的这个现象曾经令我百思不解。现在看来,这与“立格”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察书史,一个书法家的成熟,共一生有三次机会,即立于40岁、变于60岁、化于80岁,书史上一生能完成这三变的书家少之又少。齐白石就有三变,而王宠连二变的机会都没有(魏晋玄学发达,书家早慧,有些例外)。“立格”要早,这是福州书法的一个不成文的传统,甚至于书写工具都要早早确定。要“立格”,就离不开“参”。那么,书法的时间属性与空间属性中哪一个“参”的可能性和成功率更大呢?毫无疑问,是空间性。因为空间是静态的、直观的,而时间是瞬间的、隐晦的。正体相参、静态相参,空间相参远比草体相参、动态相参、时间相参容易得多。沈觐寿先生的颜褚相“参”正是这种“立格”思路内在逻辑的发展结果。而“参”与“立格”又与福州书法家对书法功能的理解有着密切联系。
寿享九秩却通而少变呢?

  沈觐寿天姿聪颖,用功精深,为什么寿享九秩却通而少变呢?这也是困扰我多年的一个疑问。如果我们把观察视野扩大,会看到,福州篆刻几乎没有研习古玺并以古玺名世的篆刻家,福州书法几乎没有研习大草并以大草名世的书法家,福州国画花鸟传统深远而山水传统薄弱为什么呢?我现在的解答是:福州艺术家都有着很强烈的受众意识,在书体选择、作品创作时考虑普通大众是否看得懂,他们花钱消费艺术品是否物有所值的潜意识活动十分强烈。这种受众意识体现了福州艺术家对艺术功能的认识,就是“用”。这一点表现在书法篆刻上,福州书法家、篆刻家都十分强调一点,就是不用生僻字,字型尽量规范、通俗。林健老师甚至提出篆刻用字“靠下不靠上”的原则,就是以《说文》为纲,能用小篆就不用大篆,能用隶书就不用小篆,这样篆刻就有更多人看得懂。石开先生篆书篆刻风格都十分诡异,可是字法都是十分规范的小篆。由此反观沈觐寿先生的书法创作,褚体遒媚娴雅,颜体刚健浑厚,二者恰如一阴一阳,拥有着最广泛的受众。
沈觐寿先生书法创变
  沈觐寿先生在书法创变的关键年龄(50-60岁)恰逢文革十年,他在福州城内南街与人合开了一家“安泰书法社”,靠抄抄写写谋取生计,生活十分清贫。这与陈子奋先生晚年生活十分相近。这种以艺谋生的生活对艺术家有着深刻有影响。那就是要时刻想着花钱买字买印的人接不接受,看不看得懂。加上那个年代特别强调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要符合“人民的心理”、“人民的希望”。在意识形态、市场需求与家庭生计的三重压力下,书家的个性追求就退居次席了。所以我们会看到,陈子奋先生篆刻几乎覆盖了篆刻艺术史上的几乎所有风格,因为他觉得人家花钱买你几方印,你用一种手法一种面目去刻,总是对不住人家。而沈觐寿先生的颜体与褚体端正工整,是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有相当的市场美誉度。如果在市场成熟的情况下骤然变法,无疑是十分危险的。在现在看来,这需要十分专业和高超的营销手段,沈觐寿先生一介文人显然没有这种能力也不愿意这么做。我们今天会钦佩大师“衰年变法”的原因也至在于此。我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艺术还是要市场?”,这个问题将更加成为艺术家必须直面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有第三条道路,就是艺术经纪人制度。这是题外话,就不再枝蔓了。
群团组织是书法家的“家”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沈老的书法活动中还有一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书法群团组织是书法家的“家”。1979年10月,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沈老是会长;福州画院成立,沈老是副院长。不过三十年时间,这件事情现在的年轻一辈几乎已经无人知晓,也似乎为大多数人所淡忘。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的意义甚至要超过沈老书法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我们知道,书法艺术在文革十年中十分沉寂。直到1978年8月,上海的《书法》杂志创刊,书法艺术才重又走上正轨。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应该是文革后国内最早恢复(成立)并开展活动的书法篆刻家群团组织之一。同年郑州, 81年上海,83年北京等地的书法组织才陆续成立或恢复活动,中国书法家协会则迟至1985年才成立并开展活动。可以说,当时的福州书法篆刻研究会是领风气之先的。遗憾的是,三十年过去了,福州乃至福建的书法篆刻活动比起河南、北京、上海等地相差已不可以道里计了。
作品

  沈觐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展览,并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1976-1982,《中国当代书法作品展》、《当代书家墨迹诗文选》、《中国当代书法大观》等。1982年赴日本,1990年赴新加坡进行艺术交流。
 

全 部
文 章
高清作品
图片图集
精彩视频
文章
高清作品
图片图集
精彩视频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高清
    图集
    普通
      视频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