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品鉴思想中,的确非常强调人品与艺品的关系,鼓励从事艺术的人提高自己的人品,但这不能说明,人品低的人,艺品就会低;反之,也不能说明艺品高的人,人品就会高。历史上很多人书法高妙,但做人却糟糕,比如蔡京、秦桧、严嵩、和珅等人。还有很多人的书法并非“工工整整”,却并未影响他们“堂堂正正”地做人。
书法的教育功能真正体现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认识以及对学习者个人性情的陶冶中,比如专注、沉静等。对此,《纲要》中的表述颇为精准,但不可做过度阐释,应该给书法教育“减负”,不要让它承载太多的东西,尤其要避免泛道德化。恰当地明确阐释书法的教育功能,有利于营造书法学习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这于书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议写字抑或书法。过去的中小学,有着不占用课时的写字练习,学生通过描红、米字格、临帖等方式练习写字,好像每天都有,但时间不长,现在则是每周占有一课时开设书法课。名称变了,内涵变了吗?换句话说,是偏重于实用性的写字,还是偏重于艺术性的书法呢?
二议道德抑或性情。书法教育有没有道德教化功能?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书写内容而不是书写形式达成的,书法的形式与道德教化并非简单的关联和对应,所以“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这类说法,值得商榷。
三议专精抑或普泛。在实施书法教育的时候,必须考虑合适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学习书法,应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碑帖或字体,执着地进行研习,掌握其笔画和结体的特征与规律,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熟练掌握若干字以后,便能获得举一反三之效果,最终掌握这一字体。如果学生终身爱好书法,在以后可以广泛借鉴其他字体的特征和优点,形成自己的风格,此即所谓先“倚门傍户”再“自立门庭”。切忌今天学楷书,明天学隶书,后天学魏碑,或者一会儿学颜体,一会儿学柳体,一会儿学欧体。如此泛泛而学,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是很难学好书法的。当然,专精和普泛并非截然分开的,中间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做些分合,有经验的教师自然可感其中之妙。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