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功甫帖》真假之争背后:眼光和眼界
2014-01-06
编辑 : 方翔
作者 : 东方网
浏览次数 : 
无论这个《功甫帖》是真是伪,它都将在中国收藏史上留下一个坐标,提醒人们: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泱泱大国需要有文化鉴别力和优雅的姿态,需要显示自己的眼光和眼界。新华社的...

“无论这个《功甫帖》是真是伪,它都将在中国收藏史上留下一个坐标,提醒人们: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泱泱大国需要有文化鉴别力和优雅的姿态,需要显示自己的眼光和眼界。”新华社的这番话,让这些天备受关注的《功甫帖》真假之争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钱多可能会买到真品,但买不回来的却是眼光。

综观近现代的收藏史,赝品总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但也诞生了许多佳话。张学良在年轻的时候,十分喜好石涛的作品,常常耗费巨资想方设法搜罗石涛的作品,其中就有张大千仿制的赝品。上了当的张学良不仅没有震怒,反而对张大千这个人大感兴趣起来,后来还请张大千赴宴,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身世经历,禀赋才能截然不同的文武奇才,因此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张学良的“定远斋”收藏,也成为了书画界的一个传奇。

翻开中国的书画史,伴随着的也是一部造假史。一些名家本身也是一个对于市场影响极大的造假者:高士奇在《江村书画目》中就耍过不少的小算盘,特别是在购买到赝品之后,就通过种种手段呈现给康熙皇帝,而自己则留下真迹,而这些赝品有些还进入到了《石渠宝笈》中;早年,任霞、任堇、倪田、江寒汀等都是临摹任伯年的高手,市场上赝品的数量非常大,其中一些后来自己也成为了书画名家,有些甚至被其他的造假者所看中。

如何提高自己的眼光和眼界呢?首先就是应该抛开功利性,关注真正的艺术。近日,申城画家何曦在其微信上展示了其儿子何佶佴在16岁创作的一幅作品,就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的专注,抛开了绘画的功利性,何佶佴在绘画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天赋。而在今年的元旦,朵云轩举行的“东方神韵—吴山明、吴扬、高晔、吴高岚迎新联展”上,来自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64届中国画系的名家们在分别50年后重新汇聚一堂,探讨着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

收藏究竟为了什么?我们或许会用诸如“陶冶情操”这样冠冕堂皇的词语来回答,但事实上,从古到今,真正能够被历史记住的收藏家,其收藏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为保留并传播物品背后的文化。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才有了张伯驹将《平复帖》等众多“国宝”级藏品捐献给国家的事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功甫帖》真假之争肯定会尘埃落定,希望这也能够让人们更加关注收藏的眼光和眼界。
 

 

关键词 : 
功甫帖  收藏  眼光  眼界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